【编者按】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肉、鱼生产基地。其中,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大丰收,油菜子、淡水产品分别连续14年、15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本报推出“千人走转改”独家策划——“荆楚沃野 仓满民安”大型系列报道,分别从湖北盐仓、粮仓、油仓、肉仓、棉仓等入手,全面报道湖北上述民生产品仓储情况,围绕对老百姓生活产生的影响,采访这些民生产品生产、采购、运输、存储、加工等各个环节,浓墨重彩描绘湖北“仓满天下安”的重要地位。
金秋时节,棉花吐絮。无论是富饶肥沃的江汉平原,还是群山绵延的鄂西鄂东,一朵朵饱满的棉絮,在秋日的阳光里煞是耀眼。我省800万亩棉花,陆续到了收获的季节。同时,遍布全省的棉花加工企业和新棉储备库,也纷纷敞开大门,开始了今年的棉花收购、归仓入库。
新采摘的棉花是如何从田间地头到仓库的?农民种植棉花丰产又丰收吗?9月27-28日,记者深入到省内的几个种棉村、轧花厂和储备库,一探究竟。
探访江汉平原“国字号”棉仓——
四四方方的棉花包码满仓
在荆门市沙洋城区西北部,有一家“国字号”的棉仓,专门收储国储棉,这在当地鲜为人知,只有周边的住户经常看到大货车进进出出。
这里就是荆门市银沙仓储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棉花储存、配送以及为棉花电子商务的交易提供实物交割等业务的专业仓储企业。公司占地面积4.67公顷,现有仓库12栋,仓储面积2.54万平方米。露天货垛两处,面积0.33万平方米,可存放棉花6.5万吨。
每栋仓库均配有自动喷淋、烟雾自动报警系统和室内消防栓,是我省目前消防设施最完善的现代仓储企业之一。
去年10月,银沙仓储正式作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总公司”)指定的国棉收储备用仓库。截至今年3月底,银沙仓储共计承储4.46万吨国储棉。连同省内其余100多家中储棉备用仓库在内,我省近半的棉花产量归仓入库。
从今年9月1日开始,银沙仓储开始2012年度的国储棉收购任务,截至9月29日,已有1000吨新棉入库。
记者在棉仓现场看到,仓库里的棉花,按照每200多公斤一包的标准,打包成一个巨型“豆腐块”,然后用夹包叉车一包一包叠放起来,整整齐齐地码满仓库。
棉花为何要用专业仓库存储起来呢?为何不直接投放市场呢?
据省棉花协会秘书长罗亚盛介绍,作为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和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就作为国家的重要物资,“备战、备荒、为人民”。因此,国家对棉花的供销一直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在全国各地建立棉花储备库,实施棉花收储制度。
去年11月,中储棉首次公布旗下的棉仓容量,达到410万吨,占全年预计产量的55%。
中国棉协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用棉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大部分都要经过若干时间的储藏,有的甚至是在储备库存放多年的储备棉。
“通俗地说,如今的国储棉已经不是原先意义上的战略物资,在当下市场上充当着‘蓄水池’的作用,可随时调节市场供需。”罗亚盛说,当新棉大量上市,棉价过低伤害棉农时,国家就通过中储棉的仓库高价收购棉花。当市场上供应不足,棉价走高,下游纺织企业需求增加时,就抛出低于市场价的储备棉花,以平抑棉花价格。
金秋时节棉农晒棉忙——
每亩棉花净收入为1200元
这些存放在储备库的棉花,是如何从田间地头入库的呢?何时能到市场上销售呢?
9月27-28日,记者来到江汉平原棉产地仙桃市,跟随着当地棉花产业办主任魏爱华,深入到张沟镇、郑场镇两个乡镇的种棉村、轧花厂,一探究竟。
前往张沟镇新生村的路上,大大小小的晒谷场映入眼帘,现在晾晒的都是新采摘的棉花。
新生村的唐中环今年51岁,他家种了3亩棉花,他和爱人正坐在树荫下掰棉花。上午两人在棉田里,先把裂开嘴的棉桃揪下来,背回家后再手工将棉花从棉桃内掰出来。他说将掰出来的新棉花在晒场上晒上三五天,就可以卖钱了。
在田里,记者碰到了正在收棉花的周开年老两口。78岁的周开年戴了一顶草帽,双手娴熟地揪下成熟的棉桃。他和老伴种了两亩多地的棉花。村里的干部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务农的多是老年人了,“每家每户种上两三亩棉花,积少成多,全村每年可收一二十万斤棉花”。
种一年棉花能赚多少钱呢?
唐中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棉花的开支主要是耕作、管理费用:耕田花费100元,底肥、蕾肥、桃肥花费400元,喷药花费150元,再加上种子、面钵等其他花销,一亩地要投入800元左右。按照今年的收成,亩产棉花500斤左右,收购价以4元/斤折算,毛收入是2000元左右,每亩棉花的净收入大约是1200元。一般家庭种棉3亩可净赚3600元。
唐中环说,棉农为棉田的收成要付出很多的艰辛,一家两个人从打棉钵忙到收完棉花,前后要花8个月时间。和种植水田不同,棉花种植非常费神费力,浇水、施肥、捉虫、喷洒农药、打老叶、折公枝、除草……棉农大量的时间都泡在棉田里。而以净赚3600元折算,两个人平均每月的收入在300元左右。
“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每月工资起码1500元,熟练工种拿的钱更多,谁愿意在家种田?”唐中环说,这样,农村就只有老人充当种田的主力了。
一家工厂每天收购量为200吨、加工量为45吨——
轧花厂开足马力快收快轧
在新生村唐中环家的旁边,有一个村办轧花厂,已经营业了10年。
记者看到,这家轧花厂为“前店后厂”布局,门口一个大型地磅,接着是一个院落,用来堆放新棉花,后面为加工车间,一台轧花机在“轰隆隆”地运转着,上十个工人各自忙碌着。新籽棉经过三遍轧花,就变成了蓬松的、脱了棉籽的皮棉。再经包装机捆绑打包后,一个方方正正的200多斤的棉包就做好了。
50多岁的新生村村支书向银中,快人快语。他说这个村办轧花厂,现在已更名为仙桃市华宜棉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他说,今年8月28日正式开磅收购棉花,收购价为4.05元/斤,每天能收10万斤棉花。
当天中午,一辆小货车拖了100多包棉包出门。向银中说,这个厂是200型的小型轧花厂,加工好的皮棉没有资格“交储”。因此,只能自寻出路,给荆门、潜江等纺织企业提供原料。
向银中所说的“交储”,是把加工好的皮棉定点交给国家制定的棉花储备库,而“交储”的最大好处是价格,他说,像他加工好的三级棉,如果能“交储”,卖出价格为2.04万元/吨。而当天他卖给潜江一家纺织厂的价格,是1.83万元/吨,两者相差了近2000元/吨。而在仙桃市,像他这样的小型轧花厂共有50家。
相比较这个村办轧花厂,仙桃市昌丰棉业的日子就舒坦不少。
昌丰棉业位于仙桃市郑场镇贾窑村,处于天门、潜江、仙桃交界处,是一家大型棉花加工企业,今年刚刚获得棉花临时收储委托加工企业资格。也就是,它加工的棉花可以交储卖个好价钱。
记者看到,这是一家现代化的大型棉花加工企业,厂内的堆晒场上,雪白的籽棉堆成三座小山。
昌丰棉业总经理袁友元带着记者参观棉花加工全过程,只见每一座棉花山脚下,都有一根水桶粗的铁皮管道,再经一根主管道,直通加工车间。
记者看到,随着机器开动,铁皮管道内产生的强大的吸力,就如同水泵“车水”一般,将雪白的籽棉吸进去,输送到加工车间。车间内,上十台轧花机一字排开,将籽棉一遍遍脱籽,变成柔软雪白的皮棉和分离出来的黑色棉籽。蓬松的皮棉通过包装机打包后,变成一个个重达200多公斤的棉花包。每一个棉花包上,都贴有专用标签,上面标注着加工企业、毛重、净重、生产日期、企业代码等信息。袁经理说,工厂从9月1日开磅收棉花,每天可收棉花近200吨,每天要发放棉款150万元,每天可加工皮棉45吨,每吨皮棉的加工成本超过1.9万元。
不过,比起费力找市场的小型轧花厂,袁友元可谓“稳赚不赔”——昌丰棉业有限公司今年成为中储棉的临时收储委托加工企业,企业加工的棉花不愁销路,加工好后直接运输到仙桃、天门、沙洋等地的“国字号”储备库,每吨交储价格2.04万元。每周交储一次,再领回棉款。也就是说,每交储一吨皮棉可以净赚600元左右。
而加工厂能否“交储”也直接影响棉农的收益。在昌丰棉业,记者碰到开着三轮车来卖棉花的老王,他家住仙桃市毛咀镇,在这里他的棉花可卖到4.15元/斤;而卖给小型轧花厂,只能卖到4.05元/斤,一斤相差0.1元。
据介绍,在仙桃市,有7家轧花厂具有“交储”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