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棉花采摘的时节。
10月10日,笔者来到无棣县西小王乡,就棉花收入与行情进行了深入采访。
亩均收获不足200斤,包地收不回成本
西小王乡是典型的棉花之乡,全乡12万亩耕地中,棉花种植面积10万亩。多年的棉花种植让这里的农民们腰包渐鼓,可今年,他们有苦难言。
杨方堂是西小王乡小屯河北村人,今年他家种了31亩棉花,除了自己的16亩,还承包了15亩。这15亩的承包费用是每亩530元。
“今年棉花产量怎样,能收回成本吗?”看着棉桃并不多的棉田,笔者忍不住问。
“一亩地也就拾100多斤棉花,能拾上200斤的就是好的了,就这点收入还谈啥成本哇?”杨方堂苦笑着说。
杨方堂给我们算了笔经济账:以种一亩棉花为例,他一开始用了50斤化肥,后又追肥50斤,共花了160元;需要8斤棉种,今年他用的是自己去年预留的种子,花不了多少钱,但也合每斤十多元,得花100元;农药、地膜再加上浇了两遍地,就又是200元,这样每亩投入460元。如果不出现这样严重的涝灾,还得再施肥一次,总投入是要超过500元的。
杨方堂说,今年7月底8月初的强降雨,使棉花普遍减产严重。往年亩产在500斤左右的地块,今年拾200斤都够呛。今年的棉花黑桃、霉桃、烂桃多,拾出来的净是棉瓣,占到一半以上。单纯卖棉瓣,价格很低,顶多2块钱一斤。如果把棉瓣掺合到稍微好点的棉花里,价格会高些,但整体上卖不到很好的价钱,也就是3块多钱。这样一算,一亩棉花卖不到700块钱。
棉花难拾,拾棉工不好雇
笔者见到杨方堂时,他正在拾棉花,同他劳作在一起的,还有他对象和年过六旬的老母亲。“就你们三个人拾吗?怎么不雇人拾啊?”望着大片棉田,笔者不解地问。
“咋不想雇人?雇不到哇!人家都不愿意给拾。”杨方堂的母亲于梅兰说。 就在前一天,也是在这块地里,他们雇了9个人来拾棉花。从早上天刚亮一直干到天黑,9个人一共拾了602斤棉花,平均不到70斤,拾的少的才有40多斤。拾一斤给一元工钱,结账后,拾棉花的嫌钱少,说不加钱明天就不来拾了,于是杨方堂又每个人多支付了7元钱。结果,第二天,9个人还是一个也没有来。
张建浩说,别看拾棉花不好雇人,其实棉花拾起来也就是减少一下损失而已。“今年好地一亩能拾200多斤,就得再支付200多块钱。由于棉花刚拾上来时水分大,到卖出时还会远远低于刚拾上来的斤数,这里出外开的,就又增加了不小的成本啊!”
棉企收不到棉花,损失过半
荣达棉业有限公司是西小王乡一家拥有能够生产国储棉资质的企业。企业把收购来的棉花进行分类加工,质量好的上交国储棉,稍微差点的就交给棉纺企业。董事长钟荣安说,国储棉价格高、利润空间大且相对恒定。“往年棉花质量好,不愁加工不出国储棉,更不愁收不到棉花。可今年就不同了,收棉花都成问题,棉花没有,怎么加工?国储棉对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加工的国储棉达不到标准被退回来,再卖给棉纺织企业的话,我们就亏大了。”
由于当地棉花产量有限,今年钟荣安不得不安排人到济宁等地去收购,这样也就增加了费用。“每斤棉花得增加成本0.15元。现在看来,棉花收不上来是主要问题,企业没有棉花就无法生产加工。估计今年得比往年少收一半的棉花,少挣一半的钱。”
兴旺棉业有限公司今年的棉花收购比往年开始晚。公司负责人王宏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生产国储棉的资质,小型棉花企业利润小、市场不稳定。刚上市时的棉花质量差,老百姓多是把棉瓣等不好的棉花卖掉,对于质量好些的棉花,棉农很多存有惜售心理,迟迟不肯出手,所以,对企业来说,更得谨慎。“往年春节后还得干好几个月的活,估计今年差不多年前就结束生产了。没有产量,哪来效益?”
来年继续种棉花还是外出打工,棉农很纠结
面对今年这样的年头,棉农们对来年又有怎样的打算呢?
“这么多地已经包下了,不种还能去干啥?”前坟村的植棉大户王增花说,“像今年这样的情况不会经常遇到,种地就是有风险的,来年还得种。” 对于相对单一的棉花种植,帮助棉农转变观念,实现多元增收是西小王乡党委政府大力倡导的。西小王乡副乡长苏成峰告诉笔者,除了多渠道帮助棉农转变单一种植观念外,乡政府还最大限度地帮助棉农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帮助部分棉农给棉田入了保险,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邀请上级农业技术人员为棉农授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排涝自救,让保险公司人员到现场查看了灾情。”
从小与棉田打交道的杨方堂,再也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棉花地里,他打算明年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