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紧张情势升高之後,有近四分之一的日本制造商正重新思考它们在中国的投资计划,有些厂商未来可能把生产转移至其他地方。
周三公布的路透企业调查显示上述这些看法.这项调查是在近几周访查从电子到服装制造等各个产业的高层主管所得到的结果。
其担忧表明近来中国和日本的领土争端可能意味着长达逾20年的荣景告一段落。在这段期间,日本企业如雨後春笋成为继香港和台湾之後,在中国最活跃的外部直接投资来源。
日本政府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日本企业在Panasonic等电子制造商的带领下投资中国,之後又有日产汽车和丰田汽车等汽车厂商及其供应商跟进,投资中国工厂近1万亿美元.
在超过20,000家企业的投资下,创造了逾160万个工作岗位,因日本企业希望能利用中国的低生产成本,以及看好中国从汽车到化妆品等各项产品的爆炸性市场潜力。
有近半数的日本制造商表示,它们认为当前会计年度销售将减少.在回覆一单独的问题上,有24%表示,它们正考虑延後或减少在中国的投资计划。有18%表示,它们正考虑把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
上述调查允许接受访问的公司选择多个选项来描述中日争端对他们业务的影响,这就是说,考虑削减投资的制造商,与在中国之外寻求其它生产基地的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一定重叠。
"中国是非常便利的,但这种便利在逐步消失,"服装连锁商Honeys Co总裁Yoshihisa Ejiri告诉路透。
此次路透调查涵盖了400家日本公司,在10月1-17日期间完成.一个月前,路透调查中有近60%的公司称,他们预计中日关系紧张几乎不会对其业务产生影响.但当时的调查没有问他们是否在考虑推迟或减少对华投资计划。
"这次反日示威程度有所不同,我认为这将使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公司更难在中国继续运营下去,"日本政策研究院教授Hisayoshi Hashimoto表示。
**东南亚是否是另一个选择?**
在另外的专访中,包括Honeys总裁Ejiri在内的数位高层称,他们预计会把新的投资投向东南亚,包括像缅甸那样大致尚未开发的市场。
Ejiri决心要降低其公司对中国的依赖,Honeys目前90%的服装源於中国制造。作为多元化的第一步,Honeys开始在缅甸生产今夏热销产品窄腿牛仔裤。
轮胎制造商Toyo Tire & Rubber Co亦表示,正在考虑将原本计划投向中国的投资转至马来西亚,该公司正在马来西亚建造一家工厂,而且在当地已有一家公司。
分析师和企业高官都表示,率先离开中国的企业将是制衣和家电等企业。对这类利润率不高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劳动力成本。
他们称,对於日本车企和汽车零配件制造商等依赖中国市场销量的制造商来说,除了放慢生产节奏别无他法,只能希望反日情绪褪去,能够增加销售降低库存。
"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不会转移,但对於在中国制造用於出口的产品来说,源於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减弱,"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东南亚专家Isamu Wakamatsu说。
近10年来,日本企业分析师一直在谈论"中国加一"(China plus one)策略,即通过在中国和另外一个亚洲国家分别设厂的方式来管理风险。
分析师和高管表示,日本国有化中国东海两个争议岛屿後在中国引爆示威活动,令这一课题的研究显得更为急切。
**选择中国还是选择破产?**
Honeys在1990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国进行生产,当时由Panasonic、日本电气(NEC)和夏普等消费科技企业领头,日本公司纷纷进入中国。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且基础建设强大,首先要说的就是棉纺工业。一应俱全。对日本制衣企业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要麽破产,要麽搬去中国,"Ejiri说。
久而久之,两国经济开始互相补足。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日本则供应组装所需的许多配件.这种双边贸易规模在2011年增长14%,创下3,450亿美元的纪录水平。
在中国2002年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疾病之後,"中国+1"战略的吸引力开始增强。
中日领土争端又增添新的担忧.公司代表表示,佳能和卡西欧计算机(Casio Computer)在中国的工厂上月曾因反日示威活动而关闭,当工人返回工厂後,亦要求提高工资。
"(缅甸)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五分之一,"Ejiri表示,而且缅甸不对服装徵收出口关税,这点与中国不同。
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比对华投资多出近50%。
专家与企业高层表示,在有些方面,东南亚得数年以後才可能匹敌中国,比如大量的熟练工人与发达的供应商网络。
Ejiri对此深有同感.他的缅甸工厂产能利用率目前为60%,他说,预期东南亚将需要10年时间才能达到中国的效率水平,但他准备好了耐心.其长期目标是,缅甸将占Honeys生产的20%。
这项路透企业调查由Nikkei Research为汤森路透完成.在受访企业中,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各占一半,其中60家属於零售与批发(趸售)企业,另外55家属於电子与精密设备领域。对於每项问题,不是所有企业都作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