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纺织企业每吨皮棉付出高于国外同行4000元的成本之下,即使在政府想方设法保护下,中国棉农的收入也算不上高。这种保护看似保护了棉花产业,却使得纺织企业以及中国的消费者蒙受损失。
从棉花市场来看,中国棉花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今年中国棉花价格依然呈下跌走势,2012年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为三级皮棉收储价格为2.04万元/吨,这个价格高于市场价,贸易商收购棉花的目的就是交储。另一方面,流入市场的棉花却减少了。2011年度棉花收储量占到当年全国棉花产量的49%。为了让纺企有棉花可用,国储棉9月份以来以平均价格1.86万元/吨对外抛售棉花,不过成交依然不积极。
纺企采购棉花不积极,主要是因为国内棉花价格太高,目前进口棉的到岸价格在1.5万元/吨之下。算上运输等费用,中国纺企和海外同行的用棉成本相差4000元/吨以上。这部分成本都要企业自己去消化。华孚色纺(002042,股吧)等企业表示因为国内外棉花差价拉大,终端压价等原因,今年全年业绩料将下降近85%。此外,下游服装企业也受到影响,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的熟练便宜劳动力以及能源价格较低,才让中国纺织企业消化了不利因素,依然保持了竞争优势,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已越来越小,海外品牌商的采购和新增纺织产能开始向海外转移。
棉花生产成本高,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迅速,使得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按平均亩产300公斤籽棉计算,一亩地摘花一项成本就达750元,再算上农资成本等费用,一亩棉花的成本合计1700元左右,每亩地利润为600元左右。如果没有收储,农户可能还会赔钱。
长远看,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让小规模农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在新疆摘棉花的价格从2000年的0.5元/公斤,上升到目前的2.5元/公斤,仅摘花环节的劳动成本支出,在棉花售价中的占比就从16%上升到32%。如果没有规模优势,棉农所赚利润甚微。在此情况下,政府补贴会减缓土地集中过程,减慢劳动力从土地转移的过程。而这种转移过程是不可逆的。以日本为例,2010年日本有农业从业人口260万人,比2005年减少了75万,减幅为22.4%,其平均年龄高达65.8岁。农业回报不足以吸引如此多的劳动力。越发达的国家,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越少,不过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劳动效率上升,不需要太多劳动力,有的是因为土地和种植成本过高,农业不再具有优势。而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更多,报酬更为优厚。
为保护地方利益,或所谓的安全战略,可能将整个民众绑架,例如韩国,由于限制外来农产品,而本国产能有限,造成国民不得不采购高价蔬菜、水果、粮食和肉制品。这一点,和中国纺企的遭遇一样,它们本可以用更优惠的棉花同国外同行竞争。在韩国,农户为自身利益而对外来农产品抵制游行的新闻不断,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
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不过农业领域依然处于对外隔绝状态。尽管农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政府依然将农业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很容易理解的,中国人有集体饥饿的记忆,农业人口依然众多,但以目前的粮食生产能力,只要市场保持自由流通,饥荒就不会再来。对农产品的过度保护不仅对以其为原料的中国工业发展无利,还会伤害到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南美洲的种植业迅速兴起,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后,已在工业生产领域显示了强劲的竞争实力,相信在土地流转集中的背景下,农业也会有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