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报50.6%,较上月升0.4个百分点,不仅在50%枯荣线上方站稳脚跟,同时也是连续第三个月回升。这一先行指标回暖并非特例,而是近期公布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众多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临近年末,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令担忧经济进一步滑坡的人士舒了一口气。
中国经济“复苏重现”
今年以来,制造业PMI走势出现小幅波折,在4月份达到峰值53.3%后便一路下滑。不仅连跌5个月,而且在三季度跌破50%枯荣线。这也与今年前高后低的经济走势如出一辙。随着近三个月PMI的稳步回升,中国经济逐季回落态势在四季度已发生扭转。
“一落一起”间,“PMI指数变化折射出稳增长政策的逐渐起效,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生动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
事实上,中国经济形势转暖并非只体现在PMI数据上,10月以来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9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1%,达到6月份以来环比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前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0.5%,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其中,10月当月同比增长20.5%,较9月涨幅扩大12.7个百分点。
持续低迷的外贸领域也传来难得的好消息:出口增速从8月份的2.7%连续两月上行至10月份的11.6%,同时,进口增速也从8月份的负增长升至10月份的增长2.4%。
“中国经济已从四季度开始复苏,而且这一温和复苏势头将延续。”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认为,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刚需”释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外需稳定等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复苏重现”。
回升后劲尚存“悬念”
尽管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已无悬念,但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部分经济学家在渐为乐观的表态中,仍不时提醒谨防出现“W”双底复苏。
中金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短期内经济的反弹没有悬念,但动力来自于补库存,而不是总需求的回升,经济反弹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
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PMI分项数据看,近几个月来,生产指数整体回升力度超过新订单指数,显示去库存并没有伴随着去产能,需求的回升很容易导致生产的全面回升,最终导致库存的重新升高并抑制经济的继续扩张。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看来,当前经济回升力度有限。范剑平引述数据分析说,从反映库存水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来看,本轮库存调整中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在9月末已降到10.1%,但仍高于当月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更没出现库存下降情况。
在内需还不稳定的同时,外需同样不甚明朗,复苏显然“仍在路上”。继欧债危机之后备受瞩目的美国“财政悬崖”也被视为一大风险隐患。
加快培育新增长点
专家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传统的“引擎”——基建投资受地方债务约束、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以及房地产投资还难以松绑背景下,稳定经济增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为此,一些专家建议,在目前城镇化和消费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尤其应加快城镇化配套的改革,加强城镇化的拉动效应。一方面在财税、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快改革和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农民工保障房等建设。
“加快人口在城镇落户、依靠人口集聚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将是解决新型城镇化产业载体的重要渠道,这反过来也会推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刺激房地产和耐用品消费,并支持服务业的发展。”中银国际研究部主管程漫江指出。
刘元春也认为,考虑到收入-消费台阶效应加速、新型城市化加速、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人口红利在中端劳动力充分利用下的再释放等因素,2013年的中国经济将步入“次高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