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周期性回落与结构调整的一年。本轮经济周期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回落探底的时间跨度长。GDP多个季度连续回落,三季度GDP单季同比增长7.4%,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尽管季末年末效应和基数效应导致四季度GDP增速有所回升,但2012年GDP增速仍为过去10多年来的低值。本次经济回落既有市场自发增长动力不足,也有逆周期应对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以及经济结构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减速。换言之,本次回落是市场、政策与结构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从行业来看,房地产、建筑、建材、金属矿开采、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盈利水平的变化与GDP增长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且周期性特征明显。而文化传媒、食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医药,住宿餐饮、农业、批发零售等行业盈利水平的变化与GDP增长变化趋势相反或没有显著相关性。
历史数据研究表明,不同行业的盈利能力与投资增速、净出口增速和消费增速的变化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未来重点行业发展将呈现出消费驱动型行业的更快发展,出口导向型行业风险提升,而投资驱动型行业风险与机会并存等明显特征。
对于本轮经济回落的驱动因素,在学界和决策层面一直存在两种看法,在各种决策讨论中存在结构派与周期派的分歧。回顾2012年,在周期与结构因素上,并没有明显的政策倾向,全年的政策总体平稳,方向感并不十分明显。
尽管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最近的数据或已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性下滑的势头已经有所改观,探底企稳的信号开始出现,并进入U形底部的左侧区域。原因是,第一,从周期视角看,最显著的改善是去库存接近尾声,这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提升GDP增长速度。过去3个季度工业企业一直在去库存的过程中,当前经济已经到了去库存周期的尾部,即将进入增库存周期,因此周期性行业增长速度会有明显提高;第二,从政策周期看,政府换届的不确定风险已经逐步消除,稳增长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有所增强,近期基建投资的好转已说明这一点。作为一个结果,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扭转了上半年大幅度下降的势头,前一段时间出现的资金链过紧而导致经济下行的风险得到缓解;第三,尽管出现了这些企稳迹象,但是也不应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复苏抱有过于乐观的想法,毕竟当前底部复苏的基础仍不十分稳固,制造业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仍然存在,“宏观趋暖、微观趋冷”的分化格局或将延续。
因此,短期观察,最新数据进一步确认中国本轮经济的周期性回落或已接近尾声。同时四季度温和回升,经济增速逐步靠近中枢、均衡水平,也是寻求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的增长速度的一年。
总体判断,2013年美国经济有较大的可能性继续维持2012年的温和复苏态势。从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来源来看:在经历了六年多的崩溃、下跌、萎缩、企稳和见底回升之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终于显现出相对确定的复苏迹象。从数据上看,美国空置房屋数下降,并且新增按揭贷款上升。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进一步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提升消费和投资,将可能是未来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综合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能否走向复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迈出悬崖”。今年初,两党已经达成共识,最终使“财政悬崖”变成“财政缓坡”,将风险的释放平滑分布在未来多年。
2013年欧债危机仍将反复,希腊、西班牙的问题远未结束,但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未来的1-2年内欧元区再爆发大规模危机的概率显著降低。但2013年欧元区基本面尚难以显著改善,可能略好于2012年,实现正增长,其原因如下:
第一,危机大规模爆发的概率降低,这是因为欧洲央行承诺购买危机国家债券,德国对救助希腊的必要性达成共识,这有效稳定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第二,欧元2013年实际的财政紧缩将明显缓解,贷款的边际增长率也在回升,目前市场通常的预计,欧元区的GDP 增长会从2012年的零增长恢复到2013年微弱正增长。
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将走出周期性下滑的趋势,经济增速预期将有所反弹,IMF等主要机构认为2013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将由2013年的5%左右回升至5.5%左右。
新兴市场经济反弹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周期性复苏动力的增强和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一方面,随着欧美增速温和回升,新兴市场增长动能将较2012年有所增强,近期金砖四国制造业已经回暖;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有所进展,例如印度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在保险和养老金领域放宽外国直接投资准入等。
从杠杆周期观察,美国和欧洲处于不同的位置,这也决定了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周期分化趋势,美国仍有可能领先增长。目前来看,美国私人部门去杠杆过程已近尾声,政府杠杆率基本“触顶”,未来经济有望温和扩张;欧元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杠杆率则依旧徘徊于高位,经济面临长期深度调整。
对于中国,预计2013年GDP增速将从2012年的7.5%-8%之间,小幅回升至8%左右。2013年宏观经济将结束连续回落的局面,从目前各方的预测看,通常倾向于认为上半年有较为明显回升,下半年基本平稳。
2013年推动经济温和复苏的力量在于:一,乐观的看法是出口的负面冲击减轻,外需平稳增长,出口增速将达到8%-10%。这种观点支撑依据是:基于美国温和复苏的基本面、欧元区爆发大规模危机的风险减小,主要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将实现3%以上的增长率好于2012年,这将使得2013年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至少不是负的;二,库存压力较之2012年明显下降。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是PMI产成品/PMI新订单比率下降;第三,一般性的看法认为房地产投资温和复苏的可能性较大,中期之内,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一定支撑。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泡沫化时期,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12%-13%,中国目前为5.6%,不到日本的一半。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局部风险仍然需要关注,当前,一些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远超人口城市化,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仍然存在;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持之一。围绕城镇化布局,发展地上基础设施,如城际公交、城际铁路、城际客运、支线机场、通讯网络、地下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石油燃气管道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所在。
当然,也有较为悲观的预测认为,在通胀担忧、债务压力、货币中性等条件之下,2013年基础设施投资将会平稳,与2012年持平,但轨道交通等投资会有一个结构性加速。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关于2013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做出大致判断是:基础设施的总体投资空间仍然存在,但会有所有侧重,如城镇化投资将成为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城市污水的处理、燃气管道的铺设、城市绿化、垃圾处理、公园建设等公共设施投资续期加大。
2013年消费将平稳增长,中低端大众消费品将增长更快。受益于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户籍、养老、保障房等政策,2013年消费增长将较为平稳,一些主要的研究机构预测消费的实现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快于GDP增速。最终消费率将触底回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不过,2013年通胀压力虽有温和上升但不会成为政策层的主要担忧。中国的通胀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通胀同比和环比已在2012年10月份见底,11月份已有所反弹,下一阶段存在上行压力。重要的是,2013年及未来中国经济更多地面临结构性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应对经济周期性回落的刺激政策将以不对市场经济结构造成伤害为前提,逆周期政策应以不降低长期潜在增长率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