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营造了过去若干年社会发展的新语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农促工、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一表述再次清晰描绘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轮廓。
对于乡村来说,城市是一种梦想,对于城镇来说,田园是一种梦想,城乡一体化大概是这两者最理想的平衡点。然而,城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户籍住房等方面条件上的不对等,让农民工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饭碗问题,然而面对文化休闲、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时,城市临时工的身份让他们有些尴尬。能不能把企业建在欠发达地区,让更多的农民工在家门口打工?“我来自农村,尽管现在企业的待遇不错,我的生活也很稳定,但我和很多工友一样还是很想经常回家,毕竟亲戚朋友都在农村,那里的生活更有归属感。我希望纺织企业能够考虑在欠发达地区建厂。”杨晓霞——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宁波维科精华家纺公司的质检员表达了自己与许多工人“在外打工”的心声。
杨晓霞坦言,“80后”、“90后”农民工更向往城市的生活,但年纪稍长,特别是成家后的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在城市挣钱,回农村花钱。他们不是不想留在城市,而是留下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实地调研提出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更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议,“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有企业、有经济实体,而人才是建立这些的关键,但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完善,这样的环境很难留住人”。徐爱华感慨,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得他们更向往大城市,而农村恰恰在这方面公共服务很匮乏。
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宁愿在城市的餐厅挣2000元,也不愿在农村的企业挣3000元,“下班没处玩,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太无聊了,感觉自己快和社会脱节了”。就一线员工的心声,徐爱华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房屋改建等方面发出呼吁。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民工潮”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少,返乡创业就业的越来越多,一股“返乡潮”正在蓬勃掀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亚萍集团董事长陆亚萍“关于呼吁拆除农民工返乡潮‘挡浪堤’”的建议也得到不少代表的响应。
陆亚萍认为, “返乡潮”不仅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效缓解了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心村”等农村社会问题,正改变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现象。
从当初“洗脚进城”走出去,到如今“洗脑还乡”走回来,对很多返乡民工来说,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而是一次精彩的人生转型。然而,陆亚萍在深入调查时也发现,不少农民工在返乡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们面临的政策、资金、技术、教育等多重困境和难题亟须化解。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须提前伸出帮扶之手,主动作为,拆除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无形挡浪堤”,制定完善的“留下来”的政策,打造优良的“留得住”的环境,积极引导这股新兴的返乡潮,使农民工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代表们纷纷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企业也要壮大自身力量积极配合,产生更多利润,积极纳税,在经济上给地方财政以支持,发挥经济实体造血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