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之年,能给中国经济走势带来多少变化?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什么样的改革气息?这些对于中国的纺织行业来说,又能带来多少方向示性的启迪?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所设定的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社会预期,与2012年持平,定在7.5%左右;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依然延续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去年底召开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出,今年总体工作方针仍然是稳中求进,并首次定义了中国经济的新机遇,即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7.5%的增长目标
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位在7.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这些年,我国制造业积累了较大产能,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储蓄率较高,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另外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回落,7%~8%的增长区间已成为新常态,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要尊重经济规律,再搞政策大幅刺激代价很大。放眼全球,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还是很高的。
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年GDP翻番要求年均增长7.2%,7.5%左右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其实打了一定的富余量。而7.5%是全国的目标,欠发达地区可以适当高一些。
报告明确了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增加。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受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流动性充裕限制,货币政策空间有限;而财政政策还有一定余地,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动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力推结构性减税,支持自主创新,大力改善民生。
减税,减税
“两会”对宏观经济政策依然延续原有的表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更倾向于减税,货币政策则存在收紧的倾向。
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今年结构性减税的重点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预算报告中指出,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抓紧研究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全国试点的方案。
在预算安排上,减税的气息也非常明显。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预算增速为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5%。低于2012年9.6%的预算增速和12.1%的实际增速;非税收收入增长5.1%,低于2012年9.2%的预算增速和17.5%的实际增速。作为解决“营改增”后地方政府收入减少的应对举措,预算报告指出,今年结合“营改增”进程研究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新型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并首次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这正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破题之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今年城镇化率预计达53.37%,但户籍人口仅为35%,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指出,新型城镇化重点就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实现让农民工彻底地转移。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是户籍,在户籍上有60多种城乡之间不平等的福利。加快户籍改革,有利于推动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民革调研部今年两会提案中就建议,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而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保障性住房等,要通过逐步增加和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
工业节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与2012年“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相比,尽管工业依然是节能的重点领域。但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2013年的新措辞。专家认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参与,这意味着我国工业节能的着力点将从“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过渡到龙头企业的设备升级。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70.9%上升到73%左右。
根据工信部规划,到2015年,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18%、18%、18%、20%、20%、22%、20%、20%、18%。而最新的消息是,工信部2013年将以电机能效提升计划、铅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程为抓手,组织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