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日的阴雨,让4月中旬的羊城较往年凉爽许多。不过,比起天气的舒适,第113届广交会上的国内参展商们更关注的是中国外贸环境的晴雨冷暖。
记者在广交会展厅内遇到广东轻工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玩具分公司副总经理杨东时,他正向来自香港的采购商介绍一款不用油就可以做出和油炸相同口感食物的空气炸锅。
这位多次参加广交会的“老外贸”告诉记者,美国复苏的势头目前在订单中还没有突出体现,而欧洲市场下降得非常厉害,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客户是十年前的客户,价格是十年前的价格,但我们国内成本不断抬升,企业利润持续被压缩。”杨东说。
记者在广交会开展以来的走访中也发现,尽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贸延续了去年四季度开始的反弹态势,但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行业的出口产品表现不一、分化日趋明显。比如,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或主打新兴市场的产品保持增势,而部分附加值低、国际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出现萎缩。
然而,无论第一季度业绩如何,许多参展商在对全年出口形势做判断时都显得谨慎而纠结:一方面,综合各种信息,人们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外贸企业理应可以“喘口气”;另一方面,从在手订单和广交会客商到会、询价情况看,交易难度不降反升,进口商压价“锱铢必较”,企业经营依然承受重压,预计全年出口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上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中国要素成本优势削弱、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外,国际金融危机对人们贸易习惯和心理预期的改变不容忽视。
温州瑞特国际贸易公司市场部经理郑蓬博说,在经济不景气、需求疲弱时,进口商心理比较脆弱,不仅下单时更加谨慎,而且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采取降低库存等手段防止风险。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招工难、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老困难”,外贸企业普遍心态更加理性、务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维度“突围”的新办法。
本届广交会设计展位面积同比增长66%,云集了来自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40多家设计公司,与国内制造企业开展对接,而广交会展厅内,一批比拼技术、创意、设计的产品纷纷亮相;刚刚上线运行的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受到广泛关注,还有一些企业通过网上投放广告、参与国际展览的方式,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中国制造“爬坡过坎”,似乎注定将走上一段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三信国际电器上海有限公司在国内低压电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据三信海外营销中心副主任姜艳静介绍,企业十年前就开始着力推广自主品牌产品,遇到了不少困难,一度用代工业务赚取的利润来支撑和补贴自主品牌发展。“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但是我们将坚持下去。”她说。
在和企业的交流中,一个细节让人感触颇深。很多外贸企业都认为,目前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是来自于国内的同质化竞争以及个别企业的不规范经营。姜艳静告诉记者,企业刚进入非洲市场时,就遇到了来自国内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也给“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造成影响,而对于这些新开拓的市场,一旦消费者形成固定负面印象,将很难改变。外贸企业在呼吁行业自律的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和商协会组织切实发挥职能,有效规范出口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