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台资企业金顺台艺品厂发出企业解散终止劳动关系公告:根据广东省要求,2012年底对“三来一补”企业完成转型,由于厂里经营管理不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此决定解散并办理注销手续。
但随后因金顺台艺品厂补偿缺失,最终引发了劳资纠纷。事实上,调查了解到,最近一个月来,深圳以及周边市区多家工厂因搬迁或关停引发的劳资矛盾正集中爆发。
随着广东省“三来一补”企业在2013年关停转型,加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利润微薄的制造企业已命悬一线,越来越多的港台企业开始撤离制造业。
劳资纠纷集中爆发
5月14日上午8点半,位于深圳宝安区松岗镇潭头第三工业区内的金顺台艺品厂门前,数十名工人为讨要多年来的工资补偿,聚集在了一起。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厂里面已凌乱不堪,仅剩下几台破旧机器。一位在金顺台工作长达21年的老员工李曙东称,公司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和日本,2008年以前,金顺台还是一个有着3000名员工的大企业,但金融危机后,工厂逐年萎缩,2012年只有一百多万美金的订单,至解散时仅剩下246名工人,大多已在金顺台工作满十年以上。
1990年成立的金顺台属台资企业,在解散前,厂里有的老员工每个月拿着不到1000元的薪水,在李曙东2013年1月的工资条上,22天的计件工资是786元,津贴220元,应发合计1006元,扣除139元社保、伙食195元后,到手工资仅剩672元。
如此低廉的工资,对照深圳高昂的生活成本,工人们难以生存。利益受损直接引发工人维权,最近一个月来,深圳以及周边市区已发生多起劳资纠纷事件。
4月18日中午,深圳市沙湾电机电业制造厂,因工厂即将倒闭、工人工资被大量拖欠,上千名工人走上街头。4月22日,台资企业松岗格第电子(深圳)有限公司2000工人停工,要求增加工资、提高工人福利待遇。
5月7日,深圳宝安压石岩街道北环路迪威信制品厂进行搬迁,却遭遇工人停工阻拦。9日,深圳龙岗区大成工业社数百工人停工,抗议厂方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要求补偿工龄费。
“最近纠纷太多了,处理不过来。”已转型保安服务业的台湾老板黄国益对记者表示,因工厂萎缩,无利可图,港台企业老板想在关闭前保留一点本钱,无奈在选择退出内地制造业后,转型其它领域。
记者看到,在金顺台老板郑荣文的名片上,还印有包括华中家具批发物流中心、地球村度假乐园、八达通农产品(6.00,0.00,0.00%)批发市场、华中房地产(8.49,0.07,0.83%)等多个公司董事长头衔。但据老员工们称,曾在公司发现郑荣文拿走825万美金投资到江苏镇江,提前转移了公司资产,并转向了其它非制造业领域。
“三来一补”企业被关停
而迫使港台企业在2013年集中撤出广东制造业背后,最直接的因素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要求,至2012年底,广东将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三来一补”企业完成转型。
过去因我国长期鼓励外资投资,“三来一补”企业无需缴税,成本比内资企业更低。目前,终止“三来一补”企业后,将企业性质转为独资或者合资。
松岗商会会长助理黄先生告诉记者,转型更多是性质上的,“三来一补”企业主要是来料加工,无法做内销,产品只能出口,重新注册后内销出口均能做。
“转成独资公司后,企业要缴税,但很多供应商不能开发票,因此增值税无法抵扣,全部由企业支付,利润所剩无几。”黄国益说,仅在松岗就有4000多家企业,但注册的企业只有一半,还有一半是家庭小作坊,都没法开票。
松岗街道经科办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该街道办共引进企业118家,其中引进“三资”企业99家,内资企业19家,同比2011年引进的111家多7家;而2012年终止企业达144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占89家,三资企业为37家,内资企业18家,同比2011年终止的101家增加了43家。
终止的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比引进企业数量大,而松岗街道仅仅是深圳制造企业增减的一个缩影。
而据黄先生介绍,在300多家商会会员里,每年退出的二三十家大多为港台企业,新加入的以内地人为主。上述经科办的负责人解释说,港台企业大多请人管理,而民企很多是“夫妻档”,采购、废料处理都归自己掌握,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利润相对高一点。
“港台企业以代加工为主,缺失自己的品牌,成本上升后,要么关闭,要么转移到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或者内地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松岗经科办负责人称。
黄国益则表示,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台湾跟大陆已相差不大,除非有战略考量,否则不会再来大陆设厂。
制造业危机四伏
事实上,困扰制造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等。
近几年来,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年年上调,2008年深圳特区内工资是1000元,特区外为900元,到2012年升至1500元,而2013年再次上涨至1600元。但据企业反映,这仅仅是基本工资,隐形的人工成本还有加班费和社保,附加的劳动成本占企业成本达20%。
“人工成本上升,但产能效益却没有随之提升。”黄国益称,2011年深圳家具业集中搬离,2012年鞋业逃离,2013年轮到其它制造企业撤离了。
已将工厂从深圳搬迁至惠州的民企老板刘立胜吐槽,这一切都是人民币升值惹的祸,对外升值太快,对内贬值更快,所以人工、材料成本会不断上涨,如今90%以上的制造业利润都不足10%,“出售单价往下走,成本往上涨,企业被两面夹击。”
确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成本最少上涨了15%,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1%,美元购买力下降后,客户会不断压价,出口企业更加难做,中小企业只能关门或搬走。
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
而确能电子今年出口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两三成,一季度的订单几乎跌到与2009年同期金融危机时相似。“去年深圳厂房空置率低,很难租到厂房,现在又随处可见招租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对于今年持续增长的出口数据,彭先生一直持怀疑态度。
政府竭力引导的出口转内销成效也不明显。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将“三来一补”转为三资或独资企业性质后,产品依旧是靠出口维持,转内销更多停留在口号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造业代工利润高,赚钱很容易,现在突然转内销谈何容易。”兴联盈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江感叹,“赚钱的行业国企在做,却剩下制造企业啃骨头。”
刘立胜干脆直言:“有点钱的都存起来养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