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4月下旬至5月1日期间,受ICE主力合约跌至82.84美分的近两个月低点以及印度棉、美棉现货美元报价下跌的推动,印度、巴基斯坦以及越南出口棉纱报价也应声下调200-400元/吨,A级纱、高配棉或精梳纱的跌幅较小,B级纱、低配棉纱的下调幅度略大,外纱报价调整幅度显然落后于ICE和国际棉花现货,一方面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大中型棉纺厂在中国买家、欧美订单的支撑下交货期普遍推迟到6月中旬前后(少部分订单截止到5月底),棉纺厂抗跌意愿较强,部分厂家并不对外报7月份以后船期的棉纱价格(业内称为期货纱);另一方面是虽然中国买家4月份以来签单量有所下滑(主要订5、6月份抵港的外纱),但因中国国内棉花价格并未随ICE盘面的调整而下滑,港口清关后印度、美棉等其它进口棉现货的报价仅下调了100-200元/吨(外商和国内贸易商外棉报价参考国储棉竞买的成交价格),但受棉花价格和企业开机不足、供应压力并不突出的影响仍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因此外纱报价也试图企稳。
据青岛、张家港等地一些棉花、棉纱进口商反映,虽然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5、6月份的棉纱报价只降了200-300元/吨,但国内贸易商的询价和采购热情近日明显回暖,江浙粤等地的一些进口商纷纷派人到东南亚国家纺纱厂考察、订货;有的贸易商直接从印、巴等国有棉纺织出口商手中拿货,因为从国内外报价来看,同支数21S、32S纱的差价又扩大到400-500元/吨,在进口棉花及其它棉副产品操作异常困难的今天,400-500元/吨的利润对进口企业而言有很大的诱惑,但也有一些贸易商认为,4、5月份并非进口棉纱的好机会,因为6月份对国内外棉花、棉纱市场而言下行的压力仍很大,一旦国内大中型用棉企业通过国家抛储补充足了原料,国内棉花、棉纱以及下游产品依赖的抗跌因素消失,很可能出现外棉尚未抵港已亏损500元/吨以上的情况;如果需要订购,也要下单采购7月份以后抵港的外纱。从原料的角度来看,9月份中国市场有敞开收储作保证,国内棉纱市场将在“跌无可跌”的厢体内保持平稳运行,进口棉纱的利润和涨跌空间也基本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