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发强难掩兴奋。
5月10日,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在微博上宣布其徒步珠峰南坡大本营之旅正式启程。盛将从海拔2850米的卢卡拉出发,徒步抵达海拔5364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能让盛发强心情大好的,除了此次徒步冒险,当然还有探路者去年取得的漂亮业绩。据探路者2012年年报显示,探路者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左右,营业利润为1.9亿元,与2011年相比,这两项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
在整个纺织和服装行业都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探路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值得欣喜。
不过,现在开庆功宴或许还为时过早。放眼国内纺织品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准了探路者的深耕领域——户外用品市场,都试图在新掀起的户外用品热潮中分一杯羹。
日前,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PUMA发布财报称,其今年业务重心将放在户外运动产品上,并延续2012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转型与成本消减计划。事实上,近两年来,向户外用品发力的运动品牌远不止PUMA一家。在此之前,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体育品牌都已开始涉足户外用品领域。
除此之外,哥伦比亚、始祖鸟、狼爪等知名国际户外品牌早已在国内一线城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开始抢占二、三线城市的户外用品市场。
对于喜欢户外、敢于冒险的盛发强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拓荒时代
与如今国内户外用品市场的火热不同,起步于上个世纪末的国内户外用品市场在当时可谓非常冷清,只有很小一部分消费者对户外装备有需求,户外用品并未受到大众的关注。
尽管如此,彼时的盛发强还是凭借其敏锐的嗅觉,成为国内较早进入户外用品市场的拓荒者。
盛发强最初在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工作,后来放弃“铁饭碗”, “下海”到广西北海创办印刷公司。对于这个选择,盛发强曾说:“我很难适应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有这个能力,关键是我感觉自己不愿意被领导。”在盛的骨子里,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闯劲。
1994年,在北海举办的“全国专利新产品博览会”上,盛发强以5000元的价格果断地买下了折叠式休闲帐篷专利。第二年,他便注册了公司,专门从事帐篷设计生产。1999年1月,盛发强将公司搬到北京,创建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至此,盛发强在户外用品领域里的探索序幕正式拉开。
就在盛发强投身户外用品市场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些国际知名的户外用品品牌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纷纷打着高端材料和技术的口号进驻国内户外用品市场。
此时的探路者以基础性产品为主,从最初的背包到帐篷、睡袋等户外装备最后拓展至户外服装及鞋品。
尽管国外品牌在产品性能上占据领先,但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却相对不多,并且也不具备价格优势,这就导致国外品牌逐渐走向了小众化。
很显然,作为本土户外品牌的探路者更懂得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无论亮丽的颜色,还是更加符合亚洲人身材的版型,都使得“休闲户外”的产品备受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推崇。
此外,当时进入的国际品牌大多在一线城市布局,其消费群体以对户外专业性依赖度较高的小众消费群体为主。而探路者则主要发力于中低端,以二、三线城市作为主要抢滩市场。
彼时的探路者与国际户外用品品牌都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相安无事。
不过,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升温,户外用品市场开始走向繁荣,消费者覆盖面也随之迅速扩充。哪里有蛋糕哪里就是战场。国内逐步成熟和扩大的户外用品市场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户外用品品牌。同时,一些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及纺织类企业也开始涉足户外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国外品牌已经基本熟悉了国内市场的规律,推出了适应本土的系列产品,同时也相继开发出价格更为低廉的中低档产品,并向二、三线城市发力。
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还远不止于此。关键之道体育营销公司CEO张庆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由于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在二线以下城市的覆盖率较高,并且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也不错,如果这些品牌借用自己品牌的势能,做好渠道扩张,这将对探路者构成不小的威胁。”
探路者开始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设计革命
事实上,户外运动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体育活动,对装备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在户外用品行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生命取决于装备”。
“真正专业的户外用品对面料、设计、技术等方面都有非常硬性的标准,必须能适应恶劣天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所以研发对户外用品品牌而言非常关键。”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告诉记者。
盛发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他还想借助这一点拉大与后续跟进者之间的距离。
2003年,探路者将产品进行外包生产,开始发力于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这也是让盛发强颇为满意的模式,他曾表示:“我们的业务模式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微笑曲线,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是探路者生命力的源泉。”
加强研发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一点,盛发强赶上了好时候。2009年10月30日,探路者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上市募集的资金让盛发强有了进行研发的资本。
上市第二年,盛发强就迫不及待地用募集的资金进行了研发设计中心的升级,建成具备高科技恒温、恒湿试验环境的中国户外行业实验室等研发试验场,配置了透湿、耐磨、止滑性能测试等40余套实验设备。对此,盛发强颇为自豪:“这在当时算是国内最大的研究中心,里面有一个实验室,可以进行40多项户外用品的测试。”
对于户外用品而言,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以国际户外用品品牌哥伦比亚(columbia)为例,它曾自行研制出一种特殊布料,这种布料经过专业的密封处理,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户外防风、防水并且透气的需求。这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哥伦比亚在户外用品行业的市场份额。而当时,国内大多数的户外用品在材料方面仍然依赖进口,探路者也不例外。
为了摆脱这种依赖,探路者加大了材料研发投入,比如基础的鞋底防滑透气、保暖技术、太阳能技术及加热技术,此外还包括鞋底减震缓冲、脚踝保护等方面。
效果显而易见。
2009年探路者签约成为“中国南北级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众所周知,南北极气侯环境极端恶劣,对所用装备的材质要求非常高。探路者能在众多竞标者中胜出,从某种程度而言,无疑是市场给予其的一个巨大肯定,至少能够证明其在研发上的努力没有白费。
尝到甜头的探路者继续加大对产品科技创新的投入。
2012年探路者全年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0.27%,这一数值远远高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在此期间,探路者打造了“极地仿生科技”平台,首次推出在持久耐洗、耐低温透湿等性能方面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TiEF PRO高科技防水透湿面料,和SAFree户外安全防护功能系列科技大底技术。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探路者每年的研发投入均呈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探路者的大部分产品仍以大众化的户外产品为主。对此,盛发强认为,虽然探路者注重研发,但毕竟专业人士需求量有限,户外市场依然需要面向大众。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户外用品品牌走的都是这种泛户外路线,产品功能性普遍不强,并且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这就如同前几年国内运动品牌走过的休闲路线,一旦市场空间铺满,走泛户外路线的企业发展就会变得很困难。”国金证券纺织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斌告诉记者,“比如KAPPA在中国的经营方——中国动向,它走的是运动休闲的擦边球,一旦这个市场铺满,热潮退去之后,它就会很痛苦。”张斌说。
户外用品品牌是专注专业还是走泛户外路线不能一概而论,非常专业的户外用品市场容量毕竟有限。如果品牌定位在生活方式,那么它在材料、款式和创意上都需要不断加强。如果品牌的定位是运动体验方面,那就要满足户外的专业化需求。张庆认为:“户外用品品牌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个权重比的考虑,这取决于企业的策略组合。”
十字路口
站在十字路口的探路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并尽快选择好自己的方向。
在2013年规划中,探路者选择了强化设计及科技差异化,确立了打造快速反应供应链的目标。探路者将继续强化以核心科技为支撑的产品模式,在产品种类、色彩、元素结构、科技卖点等方面突显产品的差异化。重点加强防水鞋品、弹力版本系列、吸震性能、反弹性能等核心科技的研发。在供应链方面,则继续推进优势工厂ODM合作及海外采购布局,在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地试点海外生产。
随着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已逐渐从不注重科研、盲目攀比消费走向更趋于理性的消费,注重研发必将能够为探路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优化供应链和海外采购布局将为探路者节省更多的成本。
不过,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户外用品市场中继续保持优势,探路者还需要做很多的功课。
伴随着众多户外品牌涌入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缺乏统一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快速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运动理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户外用品的认知度会不断增强,对品质和专业性的要求也必将逐步提高。
“其实户外行业在国外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中国把国外户外行业需要几十年走的路,用短短十年甚至五年就浓缩完了。”张斌说,研发投入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国内企业并非简单进口优质面料就可以了,要想真正把品牌做大做强,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探路者某位不愿具名的高管表示,探路者刚刚更换了研发部门负责人,这是单纯的人事变动还是探路者决定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目前还不得而知。
“五一”过后,盛发强带队徒步前往珠峰南坡大本营,又开始了其个人新一轮的登峰挑战。在这位颇具冒险精神的掌舵者带领下,探路者能否在户外用品领域再攀高峰,仍然需要市场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