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棉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但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董事长詹灵芝却向媒体诉苦:公司利润太薄、赚得太少,不好意思说。
作为央企的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具有100万锭的纺纱规模,其中50万锭用来纺60支以上的高支纱出口国际市场,但是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据公司副总经理狄慧介绍,目前公司订单不缺,生产也满负荷,但还是在微利与亏损间徘徊,只能“勉强活着”。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规模在1万锭左右的小企业因资金不足,40%左右的企业已关闭。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新疆纺织2万多人存在隐性失业。
是什么导致龙头棉纺企业在亏损边缘挣扎?是什么导致小微棉纺企业“关、停、并、转、死”?
国内外高额棉价差是这一切的病灶。一吨国产棉花与国外棉花相比,从去年至今,价差一直在3000元~6000元区间浮动。美尔雅期货经纪公司副总经理赵国权认为:即使我们的纺织企业再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也已无法消化数千元的棉价差。
詹灵芝对这种现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两个人在完全公平自由的状态下搏斗,死的人会心甘情愿;如果一个被捆住手脚的人与另一个毫无束缚的人搏斗,那么死掉就很冤。目前,我们的棉纺企业就像那个被捆住手脚的人。
有人将我国棉花政策形容为“棉花恢复了计划经济体制,甚至比计划经济管得还严格”。而广大的用棉企业则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上下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无法接榫,就造成了现在畸怪的现象,令处于高度市场化竞争中的棉纺企业苦不堪言。
同时,国产棉质量大大下降成了棉花收储、敞开收购过程中的“副产品”。在收购中,棉农经常把可纺高支纱的二级棉与低档的五级棉混合成四级棉出售。另外,由于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棉花中的“三丝”问题依然严重。广东清远德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兰以实例证明了“三丝”的危害:一寸长的异纤就可以造成100个左右的布面疵点。
其实,我们的棉纺企业也非常理解国家出台收储政策是出于对棉农的保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棉农真正得到的实惠有限,以至于植棉意愿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广大棉纺企业以及中纺联联手呼吁实行棉花直补政策。
可喜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对棉花直补政策释放出改革的积极信号,广大棉纺企业期盼此项政策尽快实施。棉花直补政策在中纺联副会长高勇看来,这是解决棉花问题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一旦实施棉花直补政策,收储政策定将有所改变。
但是政策要改变,只能寄希望于明年。中纺联棉花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世滨提醒广大棉纺企业,还要忍受一年左右的高棉价和高棉价差。“一年困难期,不知又有多少企业死掉?”一些企业老板发出无奈的感叹。
国家利用直补政策把棉农保护好,取消进口棉配额限制,让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竞争,放开困住手脚的“绳索”,这是广大棉纺企业的心声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