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笔者探讨了新兴市场经济体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覆辙的可能性。你对那场危机仍有记忆吧?以下摘引一段《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1998年11月对那次危机的描述: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让2,000万亚洲人在过去一年里重新陷入贫困,让40%的俄罗斯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贫穷,并导致巴西的失业率不断攀升,而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本已属于全球最高之列。
哦,对了,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erging Markets)从1997年7月的高点跌至1998年9月的低点,跌幅达到了58%左右。
所以说,虽然目前的情况看上去很严峻: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市场在下跌,投资者担心发生信贷危机,但汇丰(HSBC)的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认为,近期未必会再现1997年时的那种危机。以下是相关理由。
经常项目顺差
诚然,近年来亚洲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已经大幅减少。但经常项目顺差无法阻止金融危机发生,这同样也是事实。(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时日本的情况吗?)但目前与1997年不同的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储蓄额都超过了其投资额,这应该能对资金外流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
更多本币债务
……亚洲地区资产和债务之间令人瞠目的货币错配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上世纪90年代时,亚洲国家的大多数外债都是美元债务。近年来,由于对收益率的追求促使投资者愿意冒越来越大的风险,亚洲的大多数债务(虽然并非全部) 都已经是本币债务。
更加强大的银行体系
资金缓冲比以前提高了,贷存比率则低于以往,而且监管和风险控制框架也比以往更先进了。以韩国为例,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2008年时相比,该国银行业的融资情况似乎已稳定得多,监管机构近年来防止失衡现象出现的紧迫感也比以往大得多。
那么,对亚洲大可放心了是吗?范力民说,还不能完全这么说。虽然亚洲的情况比1997年时好,但却有可能出现其他让亚洲翻船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市场波动。
亚洲大多数经济体近年来的增长都是靠杠杠推动的。剧烈波动的金融市场大大增加了继续依靠杠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这意味着,要保持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即使增速略低于以往,信心也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市场波动性的加大,无需多大的不安情绪就能击垮市场信心,在流动性、杠杠和经济增长方面造成无法预见的后果。
不过范力民也说,这方面的几率还没高到会让1997那一幕重演的地步。他说:
如今,亚洲的防范能力已更为强大。虽然中国国内的市场波动正在给人们的信心蒙上阴影,不过如果决策正确,中国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可控的。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亚洲的经济增速只是放慢到了一个不那么引人瞩目的水平。美元走强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正与亚洲本地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一道让亚洲快速的经济增长放慢脚步。要想恢复信心,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中国尤其需要这种改革,但亚洲其他经济体也需要。不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现在已不是1997。现在是2013。
本文译自《巴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