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丝这东西,好像自然而然就归在了女人名下,但英国宫廷画家凡·戴克的画作又告诉我们蕾丝真的不只属于女人。
世道越来越奇特,男人都穿起蕾丝来了。看最近2014春夏伦敦时装周秀场上Astrid Andersen的展示,倒三角男人穿运动型紧身衣,肩头一大片都是蕾丝,像是拆毁四个文胸之后缝起来的,令人叹为观止。
蕾丝这东西,好像自然而然就归在了女人名下。不讲别的,蕾丝业在历史上的守护神,就是个堂堂正正的女人。她叫凯瑟琳,公元3世纪末,生于埃及北部的亚历山大城,是个贵族之女,但信了基督。那时,亚历山大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想纳她为妻,被拒,又找来了50位哲学家一起劝说,也算是先礼后兵了,但凯瑟琳舌战群儒,仍然不为所动。最终,皇帝恼羞成怒,把她抓起来残酷拷打,施以轮刑处死。七百多年以后,西方已是基督教的天下,十字军发动东征去打击新兴的伊斯兰教,才从那里获知了这位圣女的事迹。教会为她封圣。新鲜的是,跟凯瑟琳生前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蕾丝制造业,也跟着把她尊为自己的偶像,这是因为这行业的人发现,圣凯瑟琳的图像里,她牺牲于其上的那枚轮子的样子很像自己的纺纱用具:六根轮辐围绕着一个轮毂。于是,他们每年都在9月举行活动纪念这位圣女。
蕾丝手工业者说起来不过是织工之一员,但他们的地位却相当之高。因为蕾丝的制作工艺是所有织造门类中最复杂的之一,它质地细腻绵密,花边繁复得令人瞠目,轻薄透露的视觉效果尽显其奢华感,在现代织机出现之前,只要扫一眼就能看出这种东西的制作工艺有多么复杂,数量又多么有限。或许是气候的原因,欧洲的能工巧匠多出在西班牙和意大利,16世纪,法国和比利时成为蕾丝生产重要的根据地,但工匠严重不足,常常出现异国挖角的现象。意大利王公下令阻止人才外流,要那些去国外的工匠迷途知返,及时回国,可赦其无罪,否则的话,就要拘捕他们在国内的家眷亲属,还会派出刺客来暗杀工匠本人。
西班牙工匠对蕾丝业的影响就更大了。从1563年开始,有一批难民从菲利普二世统治下的西班牙逃亡到英国,这些人里颇有几个擅长蕾丝花边工艺的,而且他们采用的是梭织技术。英国宽待他们,任其在德文郡定居下来。一百年后,南德文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繁荣的花边产业,将近25万名蕾丝手工业者都住在此地,其中,大量英国本地的工匠都得到当初那些西班牙难民的传授。在1794~1795年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更多的难民来到了德文,想学一门能挣钱的好手艺,使得这里的蕾丝产业规模飞速扩大,气象万千。
不过,英国宫廷画家凡·戴克的画作,告诉我们蕾丝真的不只属于女人。凡·戴克给查理一世——也就是那位斯图亚特王朝倒霉的断头皇帝——和昂丽埃塔画过婚像,两人于1625年5月11日完婚。画中,皇后和皇帝两人的礼服上都配有精致的蕾丝领圈;1641年,凡·戴克又给查理一世的侄子查理·路易斯亲王画了像,这位亲王想表现自己的尚武精神,穿着盔甲入画,但一圈白色的蕾丝仍然醒目地点缀在他的下巴和两肩之间。
只有那种全身蕾丝装才一直是属于女人的。有一幅非常有名的春装时装版画,作于1678年。画面中,一个女子身穿蕾丝褶皱长裙,镶嵌蕾丝荷叶边,手套和扇子也全由蕾丝制成。一般情况下,蕾丝都是点缀品,作提亮整套服装之用。不过,查理·路易斯亲王却可以看作是蕾丝混搭的一个先驱,从他以蕾丝搭配金属盔甲的做法中,现在的设计师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灵感。比如,在一身铆钉的机车装扮上加上蕾丝边,肯定也会别有风味。
即使有了圣凯瑟琳的保护,蕾丝业还是遭受了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的很大冲击,开始变得不那么高端了。当然,在维多利亚时代,宫廷对于这种织物的需要仍然存在。1839年,新入主英国宫廷不久的维多利亚女王给自己定制了手工小花边蕾丝的婚纱和面纱,后来还给第一个孩子定制了蕾丝洗礼长袍。但是到了1960年代以后,它终于“降格”为一种类似于自娱自乐的东西了,少有品牌能单靠蕾丝赚取声誉。意大利的Dolce&Gabbana这类奢侈品牌,如今仍旧以蕾丝为其核心面料之一,假以时日,没准它能迎来风靡男人世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