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表示,纺织服装工业“走出去”将着力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布局,明确“走出去”方向;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走出去”保障;三是深入协调沟通,增强“走出去”动力;四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优化“走出去”成效。
王天凯说,中国纺织工业“走出去”依然具有很大发展和提升空间。他认为,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应着重于国内产业具有资源互补性和产业链协调性的环节,如纺织纤维原料生产及初加工环节、劳工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及利用国际高端资源的研发、设计、营销及品牌运营等环节。对此,行业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指导,细化纺织行业对外投资方向与重点,企业应着眼全局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做到内外统筹,高效布局,在有效提高跨国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
“走出去”具有必要性
在纺织工业境外投资方面,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在会上表示:
一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建立跨国产业链,进行全球化纺织工业布局。我国耕地、石油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视野不能只局限在国内,要在全球经济中打造产业链条。
二是要转移国内部分过剩产能。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境外投资转移部分过剩产能,既可发挥我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内纺织企业的经济效应,又可大幅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必须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方向,积极输出一部分过剩产能,使我国纺织工业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可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水平,培育跨国公司。我国很多纺织集团实力非常雄厚,通过对外投资,技术合作,引资引制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球配制资源的跨国企业集团,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要用好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未来,我国可以发挥贸易协定、协议的作用,促进海外投资有效实施。
扶持政策利好“走出去”战略实施
对于实现“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贺燕丽认为:
首先,要加强宏观指导和导向引导。2012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外交部等12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和发布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政策意见,旨在鼓励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指导企业加强境外投资风险的防控,规范企业的境外经营行为。
其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支持。今后,国家发改委将努力搭建好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为国内各类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再次,要为“走出去”提供金融等支持政策,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了境外投资信贷机制,进出口银行根据国家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在每年的出口信贷计划中安排了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的重点项目。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优惠利率。
最后,简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流程。为适应境外的新形势,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将中方投资额在3万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和1亿美元以下的非资源开发类核算,全部下放到省级部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最大幅度放权。
“走出去”面临竞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未来,随着市场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走出去”战略方向也将面临诸多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表示,“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产业向外的转移。我国企业在投资时不能再像以往“守着订单过日子”。产业的逐步转移、梯度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企业要敢于从国内“跳”到国外。
“对于未来境外投资的选择所面临的问题,应该分为成本追求型、技术追求型、市场追求型以及资产寻求型四种发展方向。”张小济认为,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的问题是缺品牌,且在技术开发方面不足,最好能到海外利用资源。“纺织品的文化含量非常大,若发展到海外市场,必须要适应当地消费者,仅靠国内现有设计确实不行。”他说。
“并购品牌营销在这个领域投资的价值更大。当然,最具价值的是培养一批中国的国际纺织人。”张小济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特别是国际经营能力方面,却是个弱国。谈到“走出去”,恐怕很多企业头疼的就是“人”的问题。现在,会营销,会组织进行研讨、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最缺少的。只有吸引全球的优质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继续向前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