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益平
6月底,我在写给巴克莱资本全球客户的最后一份“北京明信片”(Postcard from Beijing)中提出了Likonomics(即李克强经济学)这个新词,并简要讨论了其三大政策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
该报告原本计划于27日凌晨发布,后来被研究部主管们压下了,理由是报告中提到的“硬着陆”问题需要经过更广泛的内部讨论,不然可能会令其他分析师们措手不及。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当天上午9点多系统自动把报告发出来了。原来纽约的主管们虽然做了决定,却忘了让新加坡的同事把报告从系统中撤下来。
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表明巴克莱研究主管们一开始的决定还是有道理的。虽然他们没有料到Likonomics这个词会一夜走红,但有关硬着陆的评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借用我前同事常健博士的话,在报告发布之后的一周内,巴克莱研究部几乎有一半的分析师都在写报告讨论如果中国增长出现硬着陆会对其他经济与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另一半的分析师则在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少媒体的报道更是直接以硬着陆作为新闻点。由此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市场在面对硬着陆风险时的心灵脆弱度。
关于硬着陆问题,我想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所谓的硬着陆,其实是个相对主观的问题,今天被看作硬着陆的增长减速,明天则不一定;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发生周期性显著减速或者硬着陆,从逻辑上看有其必然性;第三,增长硬着陆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却是长期走向可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
有意思的是,虽然近年来国内各界已经就适当容忍低增长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大多数人依然谈硬着陆色变。过去几年经济学者与政府官员们反思中国政府应对全球危机期间的政策,认为四万亿刺激措施成功地保住了增长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领域产能过剩、地方政府举债过度、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资产泡沫风险增加等等。也就是说,过度追求高增长可能得不偿失。这一反思的直接结果,是2012年年初以来尽管GDP增速不断回落,政府没有再采取激烈的刺激政策。
当然,容忍经济减速与接受增长硬着陆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但怎样才算硬着陆其实也是个很主观的问题。几年前多数人将GDP增速落到8%以下看做硬着陆,现在低于8%已经成为常态。目前不少人可能仍然将GDP增速滑到7%以下看做硬着陆,但这个看法明年就可能改变。过去我们一向强调“保八”的重要性,其实是指望通过增长保障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但十五年前提出“保八”的时候,中国的劳动人口每年以八百万的数量增加,去年劳动人口已经减少了三百五十万。既然如此,所谓的硬着陆也即GDP增速回落到3%左右究竟会造成多大的痛苦呢?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几年我们很难避免出现经济显著减速的情形。过去独特的增长模式即高速增长与结构失衡的结合体,我将其归因为改革期间不对称的市场化策略, 一方面产品市场已经完全放开,另一方面要素市场扭曲依然普遍而严重。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能源等市场的扭曲压低了生产成本,相当于为投资者、生产者与出口商提供变相的补贴,而向居民变相地征税。这一将收入从居民转移到企业的特殊再分配机制正是促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了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和收入不均等问题。
其实,中国增长模式已经开始出现转变。GDP增速已经从前几年的10%降到了目前的7.5%左右,经济再平衡也已经开始:经常项目的顺差大幅缩小、收入分配明显改善、甚至消费占GDP之比也逐步回升。而促成这些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出现的工资高速上涨,从而逆转了过去由家户向企业的收入再分配。不过工资上涨仅仅是成本冲击的第一波,资金与能源价格上涨将是成本冲击的第二波。一旦资本与能源成本实现正常化,一大批杠杆化程度高但已经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压力的重工业企业将陷入财务困难。普遍的去产能过程可能导致经济快速下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经济硬着陆很难完全避免。
不过这样的增长减速可能是暂时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远远高于3%,经济下行是个周期性而非永久性的现象。比如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打击杠杆率较高的国有重工业部门的生产,但非国有部门则可能由此改善融资条件从而实现更高速的增长。总体看来要素市场扭曲的消除应该有益于总效率的提高。换个角度看,发生临时性的经济硬着陆,其实就是经济周期正常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过去政府强制地将增长率波动压制在10%左右的狭小区间,以后进一步市场化了,中国经济会在各方面变得更像普通的新兴市场经济,而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周期性下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经济的质量,这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通常的规律是,经济上行时,好项目坏项目都可能上马。经济下行时就可以把那些质量不太高的投资项目挤出去,同时也能提高下一轮投资、信贷决策的质量。过去我们经济没有明显的上下行,不管是好项目还是坏项目,只要上了马都能存活下来,实际是显著地降低了经济的平均质量。这也可能是现在经济稍有减速就听到一片哀嚎的主要原因。
总之,硬着陆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其对实际经济的冲击力也在随着增长潜力的下行而逐步减弱。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意味着增长硬着陆很难完全避免,我们所说的硬着陆,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其实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经历临时性的硬着陆,既能摆脱对无法持续的政府主导的投资的过度依赖,还能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关于硬着陆的恐惧症。过去就是因为怕硬着陆,不敢改革,过度刺激。这些做法造成的新问题比它们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也严重得多。
当然,不怕硬着陆,并非意味着政府什么都不做。政府依然可以采取政策措施适当地稳定宏观经济,也可以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减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而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即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正是帮助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对症药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此前亦任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