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10日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3.1%,创44个月以来新低,进口则同比下降0.7%。欧美媒体就此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国内外市场均存在需求疲软,中国外贸面临严峻挑战。不过,中国的就业市场仍然吃紧,表明服务业在增长。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数据不振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有意调整结构后出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指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期间的现象,在市场和政府支持政策下,中国将出现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经济活动。
中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周三发给《环球时报》的报告中称,6月中国对美、日、欧盟发达经济体的出口继续负增长,对香港、东盟等也在回落,全球有效需求依然疲弱。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动能仍显不足,进口需求依然处于低位。6月份,微观制造业实体投资意愿低迷。
路透社10日称,中国贸易数据下滑显示,人民币升值过快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的影响愈发明显,内需的疲弱也与目前经济仍在下行的整体态势相吻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思义对《环球时报》表示,6月的出口下降主要由世界经济疲软和人民币被高估导致。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则称,这次外贸出口下降跟国际市场关系不大,因为台湾和日本6月份的进出口增长都比较快,日本和台湾一般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都比中国要慢得多,但这个月是中国的外贸增长比这两个国家和地区要慢,除了国际市场的问题,还有我们自身的问题。金柏松认为,信贷利率这么高,出口商不敢贷款也贷不到款,若无流动资金,出口商就无法出口。这种“非典型危机”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实体经济。
有报道指出,尽管经济放缓,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较为健康。9日公布的政府数据显示,招聘需求仍明显多于人才供应。对于第二季度的每100名求职者,市场提供了107个就业机会,仅略低于第一季度的110个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制造业收缩的不利影响。”
《华尔街日报》10日说,出口萎缩让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在周三发给《环球时报》的研究报告里,野村证券经济学家指出6月份低迷的贸易数据加大了7月15日即将公布的6月份和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下滑的风险。政府很可能下周召开会议为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定调。目前,政府释放的信号是经济政策会继续紧缩以抑制金融风险。随着宏观数据的走弱,下周是考验政府能多大程度上的容忍经济放缓的时间。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表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会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英国《金融时报》10日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这种经济放缓称为中国经济再平衡努力的一部分,即降低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迈克尔·斯宾塞10日表示,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时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视角——关于增长模式的视角。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非偶然,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曾经是增长动力的贸易部分将出现转型。中国正在经历这种调整,且中国经济是富有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