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6月中国进出口值首现17个月来“双降”、出口增速创44个月以来新低的严峻形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透露,目前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措施,料将很快出台。
据介绍,支持措施总的思路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稳定出口,又有利于扩大进口;既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又有利于开拓新市场,发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综合优势的贸易环境。
看到这一消息,和许多出口企业一样,经济导报记者感到既高兴又有些担心。高兴的是有关方面又要出手帮企业一把了;担心的是相关政策会否像以往一样“广撒芝麻盐”,劲儿没有使到点子上,造成雷声大、雨点小。
实际上,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除了人民币升值问题,当前出口企业反映最突出的还是融资压力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一些金融机构因为出现“钱荒”,进一步收紧了流动资金贷款,有的银行干脆对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出口企业只收不贷。一些管理机构从降低本部门风险考虑,提高了管理要求和难度,更使企业雪上加霜。有关部门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以订单作为抵押融资等多种方式在许多地方落实,但是如何真正把企业融资成本降下来,还要做很多工作。
与此同时,各项成本不断攀升也是出口企业的一大心病。这其中既包括人工、土地、水、电、原材料等方面,也包括在商检和海关方面消耗的成本和精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马宇(博客,微博)透露,中国政府代替国外贸易商和外国政府来检验本国出口商品质量,大大降低了货物流通效率、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全国每年仅商检费就超过100亿元,加上其他相关收费则超过300亿元,占外贸企业利润的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份,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被称之为外贸及时雨的“国八条”和“国十六条”,但在随后的实行中却有部分条款出现反复,令企业手足无措。比如,当时提出要对所有出入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及其他法定检验检疫物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进一步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但该政策只延续了一个季度,自今年1月1日起,又开始执行新的检验检疫收费标准,需要商检的产品范围也扩大了。此外,出口退税政策在执行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退税不及时和不足额等问题。
鉴于此,有关部门除了应当努力保持汇率基本稳定,还应在目前企业最急需的方面给予帮扶。例如,在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方面多些调整;在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多些有益探索并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将已有的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挖掘出这些政策的“存量红利”,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