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层一方面要努力掌控经济放缓的局面,另一方面还要为将来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中国政府过去向来善于向市场和公众发出明确且持续的信号,但目前在这方面似乎有点吃力。
过去几周,金融市场起起落落,因投资者难以确定中国政府一些行动背后的意图、改革的愿望以及对改革带来经济阵痛的容忍度。
周二,新华社报道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同时另有官方媒体暗示发改委在考虑传统的投资刺激经济的方式。
中国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之际,政府传递清晰的政策信号就格外重要。
“这点在现在显得非常重要,因中国硬着陆的言论再次浮现,”敦沛证券香港股票销售副总裁Jackson Wong说道。
“如果中国政府不谈应对经济放缓的计划,投资者信心将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分析师认为,总理李克强及其团队的沟通技巧未必比前任差,只是信息变得更加复杂,也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问题,而且市场还特别敏感。
李克强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中国政府很注重改革和经济再平衡,将由债务、高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更加可持续、更健康的增长,而增长速度或许会放缓一些。
但他也在试图安抚市场和公众,尽管新领导层的经济增长目标低于前任,并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放缓,但如果经济过度放缓,政府将采取行动。
而这些信号如何被解读成具体数字,就成了市场担忧和迷惑的源头。
新华社上周六一篇英文稿更正了此前引用财政部长楼继伟的话称今年增长目标为7%的报道,将引述的增长率数据更正为本届政府7.5%的官方目标。此后市场便揣测,究竟经济放缓到什么程度,政府才会出台新措施扶持经济。
而后经高层和官方以及半官方媒体数次澄清后,市场形成了7%可能是中国政府今年经济增速底线的观点。
Jackson Wong表示,中国新领导人对很多事情表现出更大的容忍度,包括房价上涨以及经济增长放缓。
但他指出,这被外界看成缺乏沟通,进而导致投资者紧张不安。
分析师指出,其实政府表态相当明确且保持延续性,主要问题在于市场解读。
公平地说,对外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一定程度反映出了这样的现实:中国政府对经济的看法可能在快速发生变化。
东方汇理银行的高级亚洲经济师Dariusz Kowalczyk指出,中国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疲弱,可能迫使政府调整上月时“短痛换长益”的姿态,更多表现出政府将避免经济急剧放缓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