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H&M旧衣回收计划”在全国所有门店启动,该行动覆盖中国45个城市近140家H&M门店。对于H&M来说,活动显然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H&M官方表示,H&M接受任何类型、任何品牌和任何成色的衣物。顾客每提交一袋衣物便可以获得一张八五折的优惠券。
大多数年轻消费者认为参加这种活动,既为环保出了力,又能满足自己赶时髦的心理,可谓正中下怀:“买当下流行的款式,过时了就可以扔,反正也不贵,随便穿穿就好。”
无疑,H&M发起的这一计划,是个从流通领域出发考虑的社会责任项目,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快时尚产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
环保背后是商业
“反正也不贵”,指的是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也反映了企业的成本。不过,只需看看制造一件衣服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就知道它的实际价格应该是多少了。比如,单单从水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棉花(19825, 0.00, 0.00%)种植到生产一条牛仔裤,需要大约3000升的水,在染色、运输以及包装过程中,水系统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但人们追求“快时尚”,这条牛仔裤可能仅仅被一名时髦的年轻消费者穿上几次,就丢到衣橱深处,或者是垃圾桶里。
H&M此次的回收计划,看上去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创新系统,回收计划包括四个部分:再穿着——把可再次穿着的衣服运往世界各地的二手市场;再使用——无法再穿着的服装面料将被处理成其他产品,如清洁布;再循环——无法再使用的面料将被处理成新的面料纤维,或用于制造新产品,比如汽车的阻尼和绝缘材质;再生能源——当再穿着、再使用和再循环都不可行时,面料将被用于产生能源。
从这四个部分可以读到H&M的潜台词,问题的解决,放在流通领域,而更前端,比如生产端的管控,则是缺失的。
此次同H&M合作,负责后续加工的是I:Collect。H&M每收集到一公斤衣物,I:Collect就将向指定的慈善机构捐出0.2元人民币。而消费者获得优惠劵后,所购买新衣服的价值远远高于I:Collect所捐赠的善款。
环保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本无可厚非,但H&M打着环保的牌,将旧衣回收转换成了商业行为,刺激了另一轮消费。
环保人士质疑此举有“间接促销”的嫌疑:消费者会用捐赠旧衣服所得H&M购物的优惠券,买更多的新衣服,开始新一轮的资源浪费。
割裂的环保主张
2010年有报道指出,H&M被指控对堆积如山的过季新衣服采取了剪破丢弃的做法。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其标榜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背叛,当时H&M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有评论指出,客观上,从当初一味的剪破丢弃,到今天的旧衣回收,从中可以看出H&M的环保意识确实在增强。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H&M合作策划了一个为期3年的全球水资源战略项目,综合评估了H&M在水资源方面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并致力于帮助H&M供应商提高水资源利用,以及减少棉花种植过程中水与农药的使用。
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看,H&M与很多类似的品牌将承担社会责任与营销相结合,其动机可以理解。
不过,随着H&M全球范围内扩张步伐的加快,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利润大幅攀升,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71.13亿瑞典克朗,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10.6%。
单纯打低价格牌,快时尚产业已经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支撑其竞争优势,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但寻找新的出路的过程中,企业摆脱不了管理成本增加的难题,数字显示,今年二季度,H&M的管理费用就比第一季度增加了五个百分点。
这些品牌是否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可以将自己从泥淖中拯救出来?先在快时尚与可持续发展中寻找平衡点,其次如何能够更好地导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可能是快时尚品牌要重新思考的——要知道,再指望消费者被割裂的环保主张引导,进入循环往复的商业模式中去,不是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