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我国的化纤行业已经进入了调整期,开始了稳健发展的路子。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打造我国化纤产业升级版,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技术、资源、低碳、品牌,而这也正是此次国际化纤会的主题。
活力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动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常规纤维的主要品种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助力了我国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常规低水平纤维品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也比较突出,成为阻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下游行业对化纤材料高品质、高功能性的需求,也将推动高新技术纤维、高性能差别化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都将高功能纤维,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作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情况都对外封锁。
在《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对化纤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要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
而面对国外的形势、面对国家层面的要求,我国化纤行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关注全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整个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高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采用现代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化技术等基础理论研发转化的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当前化纤行业中的工艺技术、装备、过程控制,具体解决化纤产品生产过程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逐步提升我国化纤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切实的做到技术创新。
在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一批走在前列的化纤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
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抗静电、阳离子、吸湿排汗、冰凉丝、超仿棉等多个新产品,新产品投产率达65.2%,新产品产值率达45%以上;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则一直专注于差别化锦纶长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主导产品超细旦、超粗旦、全消光、抗菌、多异轻柔等差别化、功能性锦纶在实际的市场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下游客户和终端消费者的好评;江苏德赛化纤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三维卷曲中空纤维、高强棉型涤纶短纤、高档无纺布专用纤维和半光缝纫线用纤维等,作为差别化、功能化产品,也在家纺和产业用市场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其与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下游用户合作开发了市场急需的多个新产品,新产品投产率达到89%。
活力2:资源循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资源限制以及环境压力,都给整个化纤产业链的升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除了用转移常规产能、主攻高新技术纤维等发展策略,来化解来自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外,走资源型循环利用之路,也成为化纤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题中之意。
20个50mL的聚酯瓶可以制作一件上衣,5个2L聚酯瓶再生纤维可以制成0.09平方米的地毯,35个2L的聚酯瓶可以制成一个睡袋所用的全部填充纤维,1吨废聚酯瓶可以生产0.9吨左右的再生涤纶纤维,少用1.5吨的石油。这一组令人想也想不到的数据,在向世人展现再生资源的价值的同时,也给予了行业内外一种观念:再生纤维是可以并且已经在担当循环经济主角。
据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部副部长沈兵华介绍,2011年我国再生聚酯纤维的产能已经达到700万吨。而到了2012年底,我国再生聚酯纤维年产能800多万吨,实际产量已达到45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中国已成为再生聚酯纤维的第一生产大国。
此外,锦纶、丙纶等其他纤维的回收利用也有很大进步,回用数量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再生纤维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了大部分下游领域;在原料、辅料回收利用,如大型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大型锦纶聚合装置等技术都已研发成功,回收率分别可达到99.5%、100%,并已在行业内主要企业和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
未来,推动化纤行业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仍将继续。按照《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行业将鼓励和规范再利用纤维行业发展,重点强化废旧聚酯、废丝、废旧化纤制品回用等技术以及产品和成套装备的集成升级与推广使用。加强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环境风险研究。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推动化纤尤其是纯涤纶面料和服装的回收利用技术产业化。加快生物质可再生、可降解原料研发,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建立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绿色消费。
活力3:低碳发展——产业升级的绿色通道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排放气体,打造低碳地球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化纤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绿色、低碳的新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研发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如生物基纤维材料,用于传统领域和新领域。
特别是重点开发和应用高效、高附加值、高性能、高收益、低耗、低成本、低价格、低风险的产品和实用技术,是满足低碳经济、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绿色需求,满足如非消费品、非传统领域这样的新领域,以及化纤产业新一轮增长的需求。
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研发并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聚酯装置技术装备水平和盈利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几个装置的改进情况来看,聚酯装置需要探讨进一步提升聚酯装置单线产能的可行性,在1500吨/日装置成套技术装备实现突破、稳定运行后,探讨1800~2000吨/日生产线的可行性,并探讨短流程、柔性化为代表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提高生产的灵活性;粘胶短纤装置要研发建设年生产10万吨及以上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使得磺化机体积达到50m3以上;锦纶装置要研发建设年生产能力10万吨及以上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VK管直径突破3米;氨纶装置要从3500吨/年单线产能,突破5000吨/年单线产能,使得卷绕速度进一步提升。
再看原液着色纺丝技术,以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液着色新工艺技术为例,这项技术是被着色体在熔融状态下注入着色剂进行着色,直接生成有色丝。“这种技术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能耗、高排放的工序,把过去由3家企业才能完成的生产工序,缩减为1家企业就能单独完成,而且生产的过程也不存在污水排放,可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排放。”该公司总经理周全忠这样介绍道。
现如今,原液着色技术已经在国内形成了150万吨的年产能,与传统染色技术比较,该技术可减少70%以上CO2废气,吨纤维可节省染色耗水140吨。可以说是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一个典型代表。
而在产品层面,以生物基纤维材料为代表的一批低碳、环保、绿色的纤维,也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据端小平介绍,生物基纤维利润率更高、受资源或环境影响更小。“近两年,我国生物基纤维及其原料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纤维加工及应用市场逐渐成熟,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实现了对石油基化学纤维的部分替代,已经应用于纺织、医用材料、卫生防护、航天军工等领域。但是从产业整体来看,目前生物基纤维规模不大,生产成本高,生化原料一头在外,工程化技术、成套装备研发还有待突破。”端小平说。
从企业层面来看,产品碳足迹核算是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第一步,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不仅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耗、物耗和排放进行综合考核,而且通过量化指标碳足迹将产品系统对气候变暖方面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盛虹化纤、恒力化纤、鹰翔化纤、新民科技4家企业已经于去年2月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推荐进行碳足迹核算,并顺利获得Intertek-CCFA产品碳足迹证书及绿叶标签,成为获得碳足迹认证的首批化纤企业。这不仅仅是对这些化纤企业低碳、环保的认可,也开了化纤行业内碳足迹认证的先河,可谓意义巨大。
活力4:品牌建设—— 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
从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看,尽管中国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十分明显,装备和创造水平日益精良,品种规格日益丰富,产品差别化率日益提高,纤维及制品应用领域日益扩大,但客观地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化纤行业的市场推广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与弊端。
端小平表示,通过对以往化纤新产品,比如莱卡、竹纤维、大豆纤维等市场推广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新产品市场推广方面与这些成功案例有很多差距,具体表现在:品牌建设能力薄弱,国内企业在品牌推广和维护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鲜明的品牌文化,缺少领先的推广理念;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与下游脱节,吊牌市场不规范,宣传力度不深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联手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东华大学、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一起,于2012年开始,连续两年举办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
“自活动举办以来,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纤维流行趋势的概念在业内也逐步深入人心。其实,纤维流行趋势的概念刚开始提出时,大家并不是太接受,到现在,从协会领导到企业人士都渐渐接受,并对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有了较高的期望值。”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这样评价道。
其实,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之后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发布的流行纤维得到了用户认可,扩大了销售量;另一方面,下游用户也从中得到启发,加大品种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而这些获得认可的纤维生产企业也从中获益匪浅,据统计,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开展以来,拉动了100多万吨相关纤维的销售,增加了16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在30%以上。
王伟表示,发布纤维流行趋势,不仅仅是一项引导行业发展的活动,它有四大功能:一是推动纺织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二是引导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有利于巩固提升纺织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同时也将带动品牌等软实力的建设;三是推动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通过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细化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倡导“低碳、绿色、文明”的消费模式,保持化纤行业稳步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