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一系列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改革措施。会议决定,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抓紧研究法检体制改革方案。
8月15日,法检目录开始施行最新调整,我省机电产品、纺织品、轻工类产品、金属制品、木材及竹木草制品等五大类产品不再进行出口法检,全部出口商品检验总批次的88%、总货值的85%、所有进出口检验总批次的75%、总货值的45%将全部“归零”,企业将减负50%的检验费用。
八成以上出口商品取消法检,不仅将对江苏外贸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检验检疫机构来说,也意味着一场变革。接下来,检验检疫部门将如何把好商品质量关?而我省出口商品的质量是否能扛得住国际的“眼光”?新政实施一个月,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相关单位已经显现出强烈的改革气息,传递出“跳出质检谋质检”顺势而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新政策带来新利好
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降低
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成熟于入世之后的外贸大发展时期。
“应该说,法检制度的实施为保证江苏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促进外贸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江苏省进出口商会会长齐长余看来,实施法检制度以来,江苏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在出口批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国外对我施检商品的不合格通报数量始终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据了解,近几年江苏产品的国外不合格通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欧美共通报案例23起,2012年,欧盟通报案例12起,美国零通报。
当然,随着对外经济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法检制度的问题也越来越显现。
“如设定范围过宽、设定标准不科学、与国际通行准则不接轨,与其他管理制度不配套等等。”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位工作多年的老处长说。
从制度实施层面看,检不了、效率低、缺乏应急机制等,也对外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这次出口法检政策调整,是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所做出的决定,是为了处理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两个层面来解决我们现行法检制度存在的不适应、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以实际行动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目的是为企业松绑,为外贸提速,增强外贸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这次目录调整,该局负责人说。
无疑,法检政策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紧紧依赖法检目录的业务模式被打破,如何在短时间内跳出传统思维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是当前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江苏检验检疫人没有彷徨、不是被动等待。
“国务院意见正式出台后,我们坚决贯彻政策要求,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研究并深入开展摸底调查,超前作好政策实施的准备工作。”该局负责人表示。
政策出台后,江苏检验检疫局及下属分支机构先后走进政府、行业协会、外贸企业、基层一线,累计走访行业协会、商会22家,召开政策说明会50余场,开展基层调研、座谈60多次,问需于企、问计于企。
新政实施一个月,受到绝大多数企业欢迎。苏南某大型轮胎出口企业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出口2.5亿美元计算,实施新政后,企业将每月节约通关成本15万元,一年节约180万元,新政实施肯定是便于企业进出口、提升竞争力,企业因此收益也是比较大。”
但也有部分大型企业表示,取消法检后,一些管理不规范、成本低廉的作坊式企业将来会以价低质劣的产品占领市场,对他们这些成本相对较高的正规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部分小型出口企业反映,相对很多大型企业拥有完善的检测系统,中小型企业在质量把关上还要依赖检验检疫局,希望检验检疫部门继续给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把好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关口。
新政策催生新模式
继续致力于监管方式转型
“这次法检制度的调整,与其说是对质检领域自身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倒不如说是在我们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起到了推背的作用,新政策必将催生一系列检验检疫新模式”。该机构负责人谈起这次改革,显示出了一定的前瞻性。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法检制度的原因,检验检疫承担了很多的“保姆式”服务,既耗费了大量的检测资源,又遭致了非议和诟病。事实上,我省进出口产品的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步。
在这方面,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全国系统率先推出了企业分类管理、检验模式转换、产业集聚监管等改革,率先实施过程检验、无纸化报检等制度。近年来,江苏检验检疫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口名牌上来,以推动我省外贸转型升级。如开展出口免验企业的评定,为20多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为近千家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与商务厅联合设立江苏出口企业优质奖等等。
“法检目录调整后,我们检验检疫局要顺势而为,应势而谋,要腾出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去健全和完善原来做得不够、不到位的事,去做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事情,实现自身工作重心、工作方式的快速转型。”江苏检验检疫负责人说。
“例如要继续完善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要继续加强对进口商品的风险检测把关、打击进出口假冒伪劣、培育江苏出口名牌,推动转型升级等等。”
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是江苏检验检疫局近几年为提升工业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建设的,目前江苏有三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国系统数量最多。
针对这些示范区内集聚产业的特点,质检部门不仅仅强化信用监管、风险预警,还在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开发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等方面提供支持。
昆山出口自行车质量安全示范区是三个示范区之一,共有各类自行车生产企业70余家,年出口数量占江苏的三分之二,年出口金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009年,欧盟电动自行车EN 15194法案正式实施,该法案要求电动助力自行车出口欧盟必须通过欧盟认可的实验室检测合格方能出口,这样每个样品的检测认证费用高达20万元人民币,且检测周期超过90天。昆山检验检疫局与德国TUV签订国际检测服务外包合作协议,投入50万元自主研制开发了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仪,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与国外机构具有同等效力。
“现在我们出口欧盟样品的测试认证均可在昆山检验检疫局自行车检测中心完成,不仅每个样品的检测费用减少了13万元,而且检测周期也缩短到20个工作日,大大节省了检测成本。”昆山某自行车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
出口产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同样体现在进口产品的把关上。众多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背后,凝聚了检验检疫人的智慧。近年来进口奶粉、蜂蜜、红酒、橄榄油等问题在社会民生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问”着监管部门的能力。
统计显示,2007年到2012年,江苏进口食品批次增长243%;金额增长107%。然而,在高增长的背后,却不断带来质量安全的隐忧。2011年,从加拿大进口至我省的11502.2吨、1389.5万美元毛菜油受苯类化学品污染,实施退运处理。2013年2月,一批进口澳大利亚鱼油软胶囊中检出塑化剂(DEHP)超标,实施销毁处理。2013年3月,在2批、47.6吨进口美国猪肚中检出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实施退运处理……
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模式改革也随着进口食品的不断增多而更趋向现代化、信息化。
张家港是我国进口肉类的指定口岸,进口量占江苏全省的70%。张家港检验检疫局不仅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港口集中查验平台和实验室检测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还规划设计开发了“进口肉类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涵盖境外货物寻踪、国外证书甄别、抽样规划设定、样品盲送管理、指运地点锁定等10大功能。
全省还有8个省级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样板,10个进口肉类储存冷库,24个指定进口水产品储存冷库,8个其他进口食品指定口岸查验场所,8个指定储存仓库,75个认可储存仓库,这些指定监管场所运用江苏检验检疫局自我研发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对进口预包装食品的查验、抽样、送样、检验检测、放行等环节实施系统管理。
“一句话,就是可以溯源,做到放心消费。”江苏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负责人说。
新政策释放新理念
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监管
质量和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经济越发展,越离不开质量和安全。江苏是一个质量为上的省份,大部分产品出口法检取消了,江苏检验检疫局如何对出口产品进行把关?如何让江苏出口产品以质量吸引世界眼球?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出来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将给检验检疫更大的舞台和活动空间,我们要跳出质检看质检,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紧贴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相接轨,与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强的江苏外贸新形势相符合,与社会民众日益强烈的质量安全需求相一致,用更为开放、更为先进的理念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江苏检验检疫局负责人描绘了一个新的质检蓝图。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形势复杂严峻,制约进出口发展的困难增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作为外贸大省的江苏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量2600.5亿美元,同比下降0.1%。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始终站在国门一线,对江苏外贸经济的发展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取消法检不意味着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恰恰是新的体制下出口产品质量工作的难度更大了,要求更高了”。在谈到未来出口产品的质量把关时,省政府领导对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了新期望。
一场对业务、工作重心的大讨论、大研究已经在检验检疫部门广泛展开。其中三个转变将成为检验检疫部门实现快速成功转型的“指南针”。
转变观念,这次法检制度的调整,是顺应改革潮流、顺应经济形势所做出的重大决定,变革中蕴藏着发展的新机遇,检验检疫工作要顺势而为,找准定位,探索符合江苏外贸实际的具有江苏特色的检验监管新机制。
转变职能,即对检验产品向监管生产过程转变、对法检产品进行检验向对行业产业的宏观质量管理转变,传统的管检一体向管检分离转变,减少微观干预,将进出口检验监管的重心转到加强宏观管理、加强风险管控上来。
转变管理方式,充分运用检验、检疫、检测及认证、认可等综合优势,加大对重要产业、骨干企业和社会民生等的服务力度。监管重点敏感出口商品、把住进口关、打击假冒伪劣、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应对,切实关注民生需求,服务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