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最新一期广交会呈现了一组令人不太乐观的数据。第114届广交会昨天闭幕,本次广交会成交额和采购商人数双双下降,其中成交额1946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波动因素,较第113届下降了10.9%;到会境外采购商18.9万人,人数减少了6.5%。
在本届广交会成交的订单中,3个月以内的短期订单占48.9%,3到6个月的订单占34.9%,6个月以上的长期订单只有16.2%。这意味着参展商和采购商对未来经济复苏形势仍然存在顾虑。分地区看,广交会上金砖国家成交额同比下降12.2%,东盟国家成交额下降2.1%,中东国家成交额下降15.5%,但美国成交额同比增长11.8%,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周二播出的《晚间第一资讯》节目中,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2014年中国出口难有较大幅度增长。
她认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而非周期性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失去成本方面的相对优势。在印度、越南以及部分中、南美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依赖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形成,但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并不具备新的产业优势,所以在短期内中国很难扩大出口规模。
全球市场需求疲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更多压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中国需要7.2%的经济增长。
林采宜称,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趋弱而政府投资不可持续的大环境下,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不跌破7.2%这一就业增长的底线,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吸收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例如扶持医疗保健、教育以及环保产业。其中,把环保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火车头,通过增加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一方面挽回过去十年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欠债,另一方面也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