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领导人召开会议制定未来10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之际,周末期间公布的经济数据描绘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一幕。经济前景改善或许为出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领导人在推动棘手的结构性改革方面(例如取消国有企业的隐性补贴或切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留出更多余地。但是悲观者担心经济走强也可能削弱结构改革的迫切性。
中国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幅超过9月份的10.2%;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3.3%,与前月持平;通货膨胀率扩大至3.2%,超过9月份,但是在政府的目标区间内。唯一的负面消息是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这可能预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将减速。
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如下(略微经过编辑):
10月份的经济活动指标显示,自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在持续升温。但是最近几个月,一直是经济增长重要拉动力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开始降温。此外,尽管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加快,但是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无进展,有些问题甚至变得更为突出。短期内,考虑到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要小的多,我们预计新一届领导人的政策重点将重新转向结构性改革。尽管从长期看,这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有利,但是其中一些改革(例如解决产能过剩和金融失衡问题)将在短期内拖累经济增长。
——摩根大通(J.P. 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斌、吴向红和Lu Jiang
10月份经济活动略好于预期,但与9月份相比,其动力更多是来自出口,而非内需。经济活动持续强劲意味着对进一步政策支持的需求很小,而通货膨胀较低也说明货币政策不大可能立即收紧。如果未来几个季度出口需求复苏更为强劲,政府可以在2014年放松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如果未来几个月仍延续10月份的出口反弹势头,我们可能将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升幅在目前7.6%的预期基础上进一步上调。
——瑞银Donna Kwok、汪涛等
历史情况显示,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增速通常会放缓。我们认为,三中全会的成果很可能达到或超过公众预期。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避免系统性危机,实现经济再平衡,释放中国的增长潜力,从而阻止中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过,虽然历史经验表明结构性改革在长期内对经济有利,但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减速。
——巴克莱(Barclays)常健、Jerry Peng和Serena Zhou
中国周末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最令人意外的就是工业增加值的强劲表现。不过,尽管在统计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其趋势仍然是向下的。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势头似乎相当强劲,但之后可能会有所减弱。官方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反映出类似的情况。工业增加值是唯一超出预期的数据,而更具前瞻性的指标则停止进一步改善。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姚炜
10月份整体增长势头延续,宏观经济基础更为牢固。上周五数据中反映出的出口复苏当然提供了一些动力。近几个月整体投资动能有所缓解,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均放缓,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则更加稳定。另外,由于增长势头延续,11月9-12日的三中全会上围绕经济政策讨论的焦点可能放在改革计划上。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高路易(Louis Kuijs)
在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现稳定。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已经启动,第四季度新增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将从第三季度的高位下滑,2013年GDP增幅有望实现7.5%的目标。他们认为三中全会之后公布良好宏观经济数据的政治压力将减轻。我们对于会议切实推出改革措施的预期依然较低。
——野村(Nomura)张智威、Changchun Hua和Wend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