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全会为国企改革提出一整套新思路
* 混合所有制下国资管理面临调整
* 阻力必会存在,关键看执政者决心
* 资本市场看法利空参半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国企改革提供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新思路,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等一些新提法,令外界对沉疴已久的国有企业改革萌生一些憧憬和期待。
因牵涉相当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既得利益,中国的国企改革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过去十几年来进展缓慢。业内专家指出,即使本次中央提出了一套国企改革创新思路,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会考验执政者的勇气和智慧。
“既然是改革,一定是对既有利益集团的一种打破,对既有依赖模式的一种打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领导人也意识到这点,之所以能壮士断腕或者破釜沉舟的去改革,肯定已经意识到它(目前现状)是不可持续的”
近几年“国进民退”屡屡发生,中国国有企业利用垄断地位牟利被外界猛烈“炮轰”;而国企本身经营和管理效率低下,内部腐败频发,且中国正在推进的经济结构转型,已令国企改革箭上弦上,不得不发。
在国企改革专家、上海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看来,此次深化改革的决定就国企改革部分已梳理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首先是赋予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地位,随后双方才能谈合作合资,混合所有制将是未来国企改革的主流形式,各种所有制相互渗透。
其次是: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现有的国企行政式管理模式已不适用,国资投资公司和国资运营公司将应运而生,国资委定位亦将发生变化;而且在相当多领域,国企垄断的局面亦将被打破,将为民营资本打开巨大的投资空间。
上周五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未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要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国务院国资委官员此前已多次表示,正在制定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希望在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而国内媒体近日报导预期,入围世界500强且投资方向多元化的中国特大型国企有望先改组为国资投资公司,而规模较小的国企,可按产业性质进行分类,成立国资运营公司。
**混合所有制的突破**
混合所有制并非新鲜名词,在十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出现。但是在不改变国有资产老大地位的情况下,混合所有制在实践操作中很难做到。
“混合所有制过去也有,但一是不普遍,二是运行中碰到很多问题。”祝波善指出,过去在国资管理中过分强调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使得国资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定。
他说,未来国资和民资不再强调谁是老大老二地位后,将来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产权形态的非常主流的形式,可以让过去国有与非国有资本从对立状态逐渐演变成一种并行状态,未来就不需要再讨论“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之类的话题。
在会议召开前,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公开要求各地国资委根据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这番表态曾被有些市场人士解读为混合所有制的短期可行的实现路径。
张茉楠认为,虽然国企改革并不会改变国有控股的本质,但通过引入更多的社会化资本,尝试用社会化手段来配置资源,可以达到壮大经济和提高资本效率的目的。
“很多原来没有开放的领域,现在是通过国有企业的壳,然后通过这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来,一起变成混合私有制的经济,来一起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她说。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日发表评论称,此次中央提出国企改革,仍将主要侧重于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而不会改变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意外的惊喜因素是打开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不过,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则有不同意见。他指出,在混合所有制下,中央要求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不就是国进民退吗。民营经济要进,国有经济还要增加控制力,这两个本来就是矛盾的。”
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资体系,尤其是地方国企透过出售股权套现及非公有资本介入企业管理,将会相当普遍。上海一国资公司高层表示,“只要中央允许卖,许多地方政府都会急着卖,政府缺钱啊。”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则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中,大多数行业因产能过剩而经营不佳,即使是运营效率高的民营企业亦无力回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指望混合所有制成为拯救所有国企的一剂灵丹妙药,并不太现实。
**新国资管理体系**
在混合所有制下,原有的国资委管理体制将发生变化,国资委不能再凭一纸公文或行政指令对企业经营指手划脚,未来国资委需要用资本力量和市场化手段来管理,这就使得国资运营公司和国资投资公司变得很有必要。
“国资委其实就是一个产权人的代表,简单讲只要做老板就可以了,现在的情况是把老板和婆婆一起做了,将来国资委应该只是监管者就可以了。”祝波善指出。
他说,国资运营公司和国资投资公司的设想与新加坡淡马锡有点相象,但淡马锡的管理层是职业经理人,而中国的国企基本上都有行政级别,很多国企高管此前就担任过多年的官员。
“我们现在这些国企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是典型的上下级和行政隶属关系。只要是官员身份,他不犯错误,是没法退出的,他不按业绩来考核的。”祝波善建议,为减少改革阻力,国有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仍可继续保留行政级别,而经理层可按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来考虑,以业绩说话。
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曾是中国大多数国资部门学习的对象,虽然淡马锡是国资拥有,但政府仅对董事会成员有任免权,不能干涉公司具体经营,其高效的运营效率使其过去20年公司的复合股东总回报率达14%。
此外,分类监管和打破垄断亦会是未来国企改革的重点。按目前市场上主流意见,国防军事等战略产业以及公共服务类企业,仍由国资委来直接监管,而在竞争性行业中,应允许国资逐步退出。
冯兴元指出,如果国有企业没有大量便宜的土地等资源,没有税收优惠或其他补贴,国企的竞争力并不如民营企业。所以国企改革应促使国资从盈利性领域退出,即使是在电讯或电网等领域,亦有分拆资产或引入民营资本的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曾表示,要推进结构性改革,引入民资;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
**阻力与阵痛**
过去十年,尽管政府一直在提“国退民进”,但是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越来越稳固,话语权不断增强,亦伴生了一批既得利益团体,使得国企改革整体进展缓慢。未来国企改革新思路的落实,势必会影响到这些利益团体。
“未来肯定是有阻力的,否则有些事情早就做成了。”祝波善认为,“不过,这次是站在中央角度,这么高的高度来推进这件事,我个人感觉,总体是乐观的。不仅是凭他们的觉悟,而是从中央层面来推。“
他建议,从干部制度上做文章,构建缓冲带,或会让国企改革的阻力小一点。例如国家电网公司的电网及输变电业务马上拆分或会比较困难,但在电网总公司旗下成立电网运营分公司、输变电分公司就会相对容易一些,管理层也比较容易安置过渡。
张茉楠则指出,大家认为所有的改革都会带来红利,但是推进改革打破现有利益团体的过程中,机构调整的阵痛或者说转型的阵痛,一定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带来影响。
一些资本市场人士对于此次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有些分析师甚至将其视为“二次股改”,因占总市值半壁江山的国企若经营效率提高,无疑将明显提高股市吸引力。而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曾引燃了历时两年多的大牛市。
农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徐莉指出,国企改革虽然还未看到细则,但是降低国资股权占比、推行管理层激励等举措应会纳入其中。短期来看,这些措施都将对市场形成比较实质性的利好,因此当前应选择拥有积极进展管理层及开放包容大股东的公司进行投资,享受最大的制度红利。
不过看空者亦有,理由包括国企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改革短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等。
“大家都往好的方向看,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亦有可能大量国有股套现,这可是大利空。”上海一券商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