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国皮具之都美誉的广州市狮岭镇,近年来通过一定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初具市场规模。但受到历史原因、地域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地产业仍存在一定问题。对此,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杨叶琳说:“尽管当前狮岭皮具产业还存在着丞待解决的问题,但还是可以利用一些可行性的办法来治理、提升的。”
“低、散、小”企业遍地开花难规范
如果说如今的狮岭在商铺规模方面,现状属小企业般雨后春笋,那么这场雨应该是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早在解放前,中国上流社会已开始接触欧美当下流行的时尚皮具,到上世纪90年代,经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外资企业即皮具厂进驻国内各大市场,由于当时兴办民营企业的原因,迅速于辽宁、四川、广东等地形成批发集市。1992~1997年,通过迅猛的发展势头,广州狮岭皮具企业已由之前的300家迅速增长到4000多家,而当时的中国也正处于皮具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席卷,中国皮具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趋于稳健,在2002年获得“中国皮具之都”称号后,狮岭的小企业更是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虽然“铺天盖地”,但当地的皮具产业却充斥着很大一部分不规范企业。据了解,2006年底,狮岭规模以上皮革皮具企业不到80家,手续、证件齐全的企业商铺仅为1036家,有限公司58家,而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个体户,他们大多租用临时厂房进行加工、贴牌、生产,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几乎没有。
为了从源头上提升当地产业,近年来,狮岭镇政府已进行了大部分的工业园系列规划建设。但是,涉及入园企业的结构布局等细则尚未明确落实,因此,有大量企业未进入园区内,分散式结构较为严重。而这些分散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在为大品牌做代工,没有自主品牌,而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正规注册则沿袭关门生产、开门交易的方式,形成“低产出”、“小规模”、“散布局”的状态。
队伍难稳 小企业频遇“融资难”
目前的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集群,还处于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属低成本型产业集群。皮革皮具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都是有经验的“师傅们”培养出来的,相比较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较熟练的工人供给不足,即使生产规模较大的大企业人员流动率也高达10%~25%,许多工人仍处于“小富即安”的观念中,工人流动性大。除此之外,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也影响劳动力的持续稳定。
目前,由于当地中小企业资金量少、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加皮具企业依靠租赁房屋等方式生产进行经营,因此导致企业缺少信用与物质作担保,这就出现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相对困难的情况。据悉,在狮岭镇现有的一家银行信用社,在贷款手续等方面资金供给也存在相对短缺的问题。
根据狮岭目前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给出解决方案:即针对小企业遍地的情况,加强管理力度,规范小企业生产运营模式;加大龙头企业的引导力度即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使其逐渐摒弃相对狭隘的经营观念,树立做大做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适度扶持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最终打造一批能够稳定提供产能的绿色环保型企业;而针对劳动力出现的不稳定性,则主要应促进人力资源在成员与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其中通过利用本土化的中介组织扎根皮革城,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员工、骨干及企业家的交流平台,创建专业的企业家队伍,增加人员凝聚力,从而提高整体循环速度;在融资难问题上,着重吸引外资,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发挥与港澳等邻近“空港”的地理优势,充分加强与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业务往来等,除此之外,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使其更加有效地借贷货款也须加强。
杨叶琳指出:“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狮岭存在一定问题,但其进步速度仍旧迅猛,现如今年产值100亿元的狮岭,发展前景与市场广度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