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权上台已经差不多1年,日本经济走上复苏。而借助日元贬值等东风,以丰田为代表的出口型制造业企业也恢复活力,股价也持续走高。但是,最近的一份报告却给沉浸在兴奋中的日本泼了一瓢冷水。这份报告是国际能源机构(IEA)最近发布的2013年版《世界能源展望》。从中似乎可以了解世界正如何看待未来的日本。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据IEA分析,全球制造业平均每创造1美元的附加值,将消耗135克石油(或与之相当的能源)。将其换算为成本,将为0.07美元,也就是相当于附加值的7%。
如果能源价格上涨至1.5倍,则这一比率将扩大至10.5%,这必然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带来巨大影响。
能源成本变动将导致国际竞争力的重新排序
IEA预测称,这种能源成本变动导致的国际竞争力重新排序在今后20年这一时间长轴上,将在日本、欧洲和美国之间发生。受益于页岩气革命,能源成本不断下降的美国将恢复其高耗能行业的地区竞争力,进而促使“再工业化”取得进展。而另一方面,不得不以较高价格采购能源的日本和欧洲将成为“落后群体”,将丧失出口竞争力。
在钢铁、石油化学、纸浆和水泥等高耗能产品市场,欧洲在世界整体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目前为36%,而日本仅为7%。而到2035年,将分别下降至26%和4%,除了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之外,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10%提高至11%,这就是IEA预测的核心内容。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目前已经出现了材料产业寻求摆脱日本的迹象。新日铁住金已经宣布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拥有的汽车用钢板等工厂。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设备扩张,该公司的汽车钢板产能在日本国内为700万吨,而在海外则将达到900万吨,海内外所占比率将于近期出现逆转。
“重厚长大”型产业加快向海外转移
新日铁住金等企业的举措或许是为了与日资汽车厂商拓展海外市场保持步调一致,但如果一旦受到能源成本的日本国内与海外价格差推动的话,包括化学产业等在内,“重厚长大”型产业(包括钢铁、化学、电气设备、造船等重工业及化学工业)将加快向海外转移。
那么,日本该如何应对呢?举措之一是官民携手不断努力降低能源成本。除了降低化石资源采购价格等针对供给端的举措之外,需求端的节能努力也不可或缺。据IEA统计,在纸浆和石油化学领域,日本的节能率高居世界首位,但钢铁和水泥行业则落后于欧洲等,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
举措之二是转变产业结构。不过,这并非是任由材料产业从日本消失、剩下全交给IT产业等等不切实际的讨论。即使同样是化学工业,通过将重心从类似乙烯那样的量产产品过渡到单价更高的精细化学品,就将可以形成可吸收能源成本上涨的体制。日本需要这种内在的结构转变。
东丽就是这样的例子,该公司专注于被认为“在日本绝对无法赚钱”的纤维产业,成功将其打造成为了“摇钱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