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那么,《决定》在哪些方面有助于纺织强国之梦的实现?中国纺织行业将从改革中获得什么?纺织业该如何在改革中前行?
纺织业要转变发展思路
纺织是25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间里,纺织工业是主导,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跳板。中国纺织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是对外开放和市场改革的探路者与先行者。
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现阶段中国纺织不仅承担着工业化的重任,更要开启后工业化的大门;纺织一方面要继续完成工业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摆脱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大踏步赶上新时代发展,及时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纺织一方面要继续为满足人民需要,实现全民福祉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承受劳动者收入增长导致的成本增长。显然,作为传统工业的纺织工业,要摒弃传统的生存方式和增长方式,更要以创新转型破解困境,实现技术、管理范式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从规模效率导向向内涵效益转变,从弱肉强食规模增长向协同集成均衡转变,从资本主导劳动密集向汇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一切要素资源创造社会财富改变。
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布局
中国纺织是最早民营化和市场化的产业之一,也最早融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纺织业较低的入行门槛和进退成本,以及最早开放的商品市场,使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纺织业中,无数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但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中作用不明显,要素流动的低效,资源配置的不公,使纺织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不尽如人意。例如一方面社会大量游资闲资无处释放,另一方面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纺织业的融资问题突出。在要素资源的分配、产业的准入方面,往往对纺织业颇多限制,资本的呆滞使资本边际收益下降,结构化产能过剩突显,纺织产业的生存条件恶化,纺织资本转移成本增大,影响产业的转移与升级。要素的不独立、不可拆分、不可流动和行政藩篱下市场的不自由使创业和发展必需的要素不可获得,使重组成本增加,使市场价格扭曲和交易成本过高,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障碍重重,使产业转移风险代价增加,阻碍了中国纺织产业结构和市场优化。
《决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是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机制,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平等的交换,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公平配置资源。这将为中国纺织新一轮的转型、转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扫清路障铺开坦途。
重构全球纺织产业网络
纺织产业是最早全球化的产业,中国纺织是最早融入全球纺织产业网络,也是最先受益于对外经济开放和全球产业转移的产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多纤维协定消亡之后,中国进一步全面强化了作为世界纺织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
《决定》提出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创造包容性增长新模式,培养合作竞争新优势。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以新一轮集群发展推动产业调整结构,重建现代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拓新市场,开辟新通道。
《决定》的上述思路画出了中国纺织强国战略的路线图。
中国纺织发展要有国际视野,在全球纺织产业网络重构条件下,重新布局中国纺织,建设欧亚大陆桥,开辟新兴市场,打破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均衡进出口货物,真正实现比较优势,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和融入全球产业网络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促进纺织工业化
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为经济工业提供原料和解放劳动力。中国是天然纤维的生产大国,棉、毛、丝、麻产量均为世界之首,然而长期以来,棉麻丝价格大战与市场混乱却使优势变为劣势,落后的生产体制使大量农业人口无法有效转化为产业工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阻碍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土地制度的僵化不仅使农民收入低下,使土地成为死资产,且无法与资本等要素整合,农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契约精神和体系的缺失使纤维生产不能规模化,纤维流通不能市场化,农工矛盾突出,伤害了农民也伤害了纺织企业。中国的棉花生产低效、供需失衡,价格倒挂就是典型。
《决定》提出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流转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这是艰巨的改革,但别无选择。而农村土地与工商资本要素的结合,是农工结合、城乡结合,促进农业棉毛丝麻等种养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智慧途径,有望改变困扰中国纺织几十年的难题。
重振企业家经济
企业家经济是由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在重大社会变革期和经济波动期,企业家是使社会经济突破困境,走向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企业家的层出不穷、延续不断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增长点,给经济持续的动力,也促生一大批企业家,乃至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领袖精英。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重大改革都培育出一大批企业家,促生了一大批新兴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以对外开放为契机,一批探路者通过纺织与服装商贸活动,开始进入纺织服装行业,累积资本搞活市场,海外纺织服装业也通过刚打开的国门进入大陆。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化改革中纺织服装是最风生水起的行业,开创了第二波创业活动,也造就了最早一批企业家,这两波改革打开创新创业的通途。《决定》为中国纺织企业家展现了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利的环境条件,将使中国的企业家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决定》对建设创新国家的指导思想将鼓励中国纺织企业从同质化、低层级价格竞争转变到以创新导向的价值创造竞争。
《决定》提出发挥市场力量,减少对市场准入和资本的流动干扰与行政限制,将使大量的创业者继续进入相对“易进易出”的纺织服装行业,特别是传统纺织服装外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兴领域(如技术性纺织品),在这种更宽松的投资和更自由的市场环境下,中西部地区的民间资本将更容易进入纺织产业,接受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转移,也有利于这些地区企业家群体崛起;而东部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资本将更容易地与商业资本相结合,或将资本重组,优化,使纺织服装产业向纺织价值链更高层级的两端转移,即向技术、研发、设计以及品牌营销、商业策划、贸易流通升级。
不管纺织资本向生产链更高端产业部门和产品转移,还是向价值链更高层级的环节转移,或者向新领域转移、向其他部门或地区转移,或者其他资本纺织注入,都是提高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中国纺织强国的必要充分条件。
纺织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再只由一两个产业主导,然而其他新型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和教育信息技术等不仅将助力现代纺织,也会给纺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是中国纺织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巨大舞台,是中国纺织迅速赶上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国创新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与艰巨挑战。要激励创新,保护创新。
《决定》将让市场力量主导创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让资本力量支持企业家的创业活动,而创新也将变为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