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综合举措下,我国外贸发展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在外贸新优势的培育方面,专家建议,应由点到面促进企业转变意识,政策支持更多应在建立和完善跨国产业链上。
在2013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2014年全国商务改革发展任务有关外贸的核心内容是“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并提出今年货物进出口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
高虎城提出,今年“要继续稳定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建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放心保)专项政策常态化机制,发挥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对关联行业的带动作用”,进口方面则要“创新进口贴息方式,加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进口。增加我国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
调整结构既快且稳
专家表示,7.5%的目标只代表努力方面,并不是硬性指标。
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对外贸发展的评判是“中性、谨慎”。她认为,目前外需仍占“影响排名榜”的重要位置,“放眼2014年,外需带动的温和复苏可以期待”。
张莉指出,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的欧美金融体系有了起色,美国经济强势回升将带来外需扩张,“正在缓慢走出金融危机遗留的创伤”,出口比较乐观。因此“目标稍显保守,如果今年结构调整顺利,优势发挥得当,可能会达到7.8%左右”。但也只有稳字当头才能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空间。
不过,在总体乐观的基调中,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般对调结构的解读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在大的方面没有错。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中也应当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优势。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也需要转型。”
他表示,2013年前11个月服装、鞋、箱包、玩具和家具五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都超过了整个出口的增速;同期集成电路出口大增79.4%,手机增长20.5%,自动处理设备出口则负增长1.8%。但自动处理设备出口1635.37亿美元,超过手机(1178.83亿美元)和集成电路(819.74亿美元)的出口额。而手机的增速则在下降。“要从这里看到危机。”(下转A3版)
培育新优势不应“一刀切”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政策设计不应一刀切,而是积极支持有增长前途的产品,支持自主研发,有自己的设计、核心技术、品牌。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也可以是技术密集型。因为就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只要创新设计、材料,同样是朝阳产品。”何伟文指出,政策支持的刀刃应更多用在“建立和完善跨国产业链上”。“因为外贸的竞争涉及庞大而完整的跨国产业链,只有切入整个产业链并占据附加值大的环节,才能提高外贸的全要素生产率,即竞争力。光是产品贸易生产和贸易企业没有能力涵盖这一产业链,需要大量的服务型企业。培育优势的重点应该是研发、设计、品牌、市场咨询、财务、法律、营销等这些环节。”何伟文说。
对此,张莉还认为,除遵从经济规律,由点到面地增强企业在质量、技术、品牌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之外,既有的传统制造业优势,以及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等营销方法和管理方式,都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渠道。“各国政府部门都在努力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也一样。我们最关键要做的是在2~3年内树立企业理念,形成舆论氛围。未来5年,我国企业的竞争新优势将逐步形成。”张莉说。
与此同时,专家还表示,今年的贸易摩擦仍较严重,可能较2013年会有20%的增长。需要加强科学分析和预判,“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才能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