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周五(14日)发布今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市场分析认为通胀压力明显缓解,而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总需求疲软,目前偏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出现可能。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2.5%,涨幅与去年12月相同,高于多家市场机构预测。PPI同比下降1.6%,较12月份-1.4%降幅扩大,结束自去年11月开始的降幅收窄势头。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PPI降幅扩大,并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方面动力不足,总需求疲软,生产资料通缩压力抬头。“应该说,经济增长正在向‘下限’回落”。
“在目前CPI处于较低水平,通胀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偏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出现可能”,徐高称。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时则表示,短期看,单纯的CPI或PPI不会触发货币政策的变化。
周景彤解释称,首先我国外需形势渐好。受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我国的出口形势较2013年会好转,“1月份的外贸数据正好反映了这一点”。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需的好转也会带动国内生产、投资,至经济回暖。
其次,国内物价仍有上行压力。1月CPI增幅温和主要受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猪粮比已过盈亏平衡点,即养猪亏损。因此,随即而来的便是猪肉生产去产能化,去产能化后肉价必会提升,然后推高CPI。同时,国内还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上升。
第三,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未变,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仍是未来货币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货币政策不会那么宽松”。
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许冬石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在通胀压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可以游刃有余,能放能收。但具体是继续收紧,还是适度放松,则要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