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春节因素影响,1月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略高于预期,但总体维持温和。分析师指出,较低的通胀将为政策灵活度提供空间,然而钝化效果使得通胀难以和货币政策制定捆绑在一起,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方向将从经济运行全局的角度出发。
此外,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跌幅有所扩大,表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在历史同期还是偏低的,猪肉价格竟然出现了反季节性地同比和环比的回落,所以我们判断CPI一季度可能还会维持一个下行的态势,一季度应该略低于2.5%。”
澳新银行指出,1月CPI增幅较低的读数也意味着农历新年之前零售业走软,这部分归因于政府推出了反腐败措施和紧缩财政开支政策,以制止政府的铺张浪费。目前的通胀状况也凸现出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风险。澳新建议管理层调低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积极推进结构改革,以此来帮助中国在中期内实现可持续增长。
浙商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称,“PPI明显有点弱,这也验证了去年11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下滑的趋势,包括高频的发电量,发货量等数据。”
他并指出,连续的PPI数据可以看出这轮全球经济小幅放缓,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传递的。1月PPI跌幅扩大,但是否是趋势,还需要观察,一般1-2月份因为春节因素以及美国处于严寒季节,这会影响整个工业的表现。“当然,我们倾向认为PPI回升周期还没走完。”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2.5%,增幅较12月持平,市场一致预期为2.4%;PPI同比下降1.6%,跌幅较12月的-1.4%有所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指出,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较多,主要是受节日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因浪费现象有所遏制等原因比往年同期有所减少,导致价格有所下降。而1月份PPI稳中略降,一定程度上也与春节临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有关。
中国央行日前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内外部经济较为平稳,货币环境比较稳定,工业生产能力较为充足,加之基数因素的影响与上年大体持平,都有利于CPI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央行认为,PPI涨幅总体仍在负值区间,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关,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生产资料及初级产品价格变化的关联度也比较高。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主要经济体PPI变化也会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
**CPI通胀钝化,货币政策将从全局视角观察**
受访分析师认为,通胀偏低给货币政策营造更大灵活空间,但当前CPI数据已经钝化,这意味着货币政策难以仅参考通胀来制定,未来政策方向受到去杠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
浙商证券郭磊认为,“1月份数据表明CPI走势相对钝化,不像以前,猪周期回升促使CPI也跟随回升地很快,因此哪怕是到年内高点,也不大可能引发政策特别紧张。现在这个水平,对通胀或者通缩的警惕其实都是不必要的,至少对政策来说也是比较合意的。”
“之前市场预期PPI长期为负会拉低CPI,最终导致通缩,但这种情况估计不会出现。”宏源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光磊说,“而且CPI已经钝化,如果盯住CPI观察货币政策可能效果不会很好,关键还是要看经济本身运行状态。”
从目前的资金利率来看,春节过后,货币市场利率还是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来看,仍然维持稳健的货币基调,而在稳健的背景下,总体的把握还是略紧的,至少不会明显放松,”交行金研中心唐建伟指出。
美银美林最新研报称,现在看来CPI增幅远低于3.0%,央行不会进行货币紧缩。而且低通胀给予央行更多空间来放缓流动性,并遏制上涨的利率,即使这些利率的上涨主要是受中国自下而上的利率市场化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