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实体商业一方面正受到网店的冲击,另一方面,高企的租金正在吞噬零售商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使实体商业内外交困。
商报记者昨日了解到,欧洲快时尚品牌C&A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C&A淮海路店已于本月8日正式关门停业,而C&A并非是近期唯一一家退出淮海路商圈的商家。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淮海路上出现不少空置的沿街商铺。
C&A关闭淮海路旗舰店
商报记者昨日在淮海中路的雪豹商城门前看到,原来占据商场地下一层至二层的C&A已经停业,玻璃门上贴着的告示显示,“由于物业租赁等外在原因,西雅衣家上海淮海路店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停业,顾客的售后服务可前往上海的其他门店进行办理。”
据了解,位于雪豹商城的C&A占据商场的3个层面,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于2008年4月正式开业,该店也是C&A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该店的停业意味着其正式退出淮海路商圈。目前,C&A在上海还剩7家门店,分别位于中山公园、金桥、四川北路及陆家嘴等商圈。
雪豹商城的3层为上海书城,是由原来的上海书城淮海路店搬迁至此,于2012年8月正式开业,经营面积约1300平方米。
雪豹商城曾经可谓是淮海中路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有着颇为风光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雪豹皮装风靡上海。“那时雪豹皮装已被演绎成时尚代名词,一件价值500多元的雪豹皮装往往需要抢购。商场门前经常排着长长的队伍,而且还要凭牌子分批进场购买。”一位“老上海”回忆道。
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2002年起,雪豹集团开始尝试出租部分店铺,两年后完全结束了雪豹皮衣的零售,当起“全职房东”。随着C&A入驻,商城基本形成了地下1层至2层以百货品牌为主,3层至6层以餐饮品牌为主的格局。
相关资料显示,淮海中路的雪豹商城地下1层至2层为荷兰C&A承租,3层为上海书城淮海路店新装修营业,4层以上为餐饮及办公,整栋地上6层,地下1层,共约8800平方米。商城于2012年进行整体拍卖。
淮海路空置店铺并不少见
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表示,淮海路上像雪豹商城这样物业体量相对偏小的项目不少,这样的体量做商业有一定的尴尬性。“做品牌专卖店是一个出路,C&A是全球四大快时尚品牌之一,在欧洲门店众多。但是跟欧洲相比,我们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已经太多了,而欧洲大体量的商业设施却相对少得多。”
他说,比如伦敦有名的商业街牛津街上,大体量的商业设施只有6家,其余都是各大品牌的沿街专卖店,快时尚品牌可以一家接一家地开。但是拿淮海路来说,周围百盛、巴黎春天、iapm、K11及大上海时代广场等大体量的商业项目比比皆是,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对C&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的需求度相对没有那么多。再加上附近的H&M、优衣库等同类品牌的前后夹击,随着商圈租金日益上涨,也最终导致C&A选择离开。
齐晓斋透露,雪豹商城的产权在前两年进行了整体拍卖,而C&A早在2008年就已经在雪豹商城开业,现如今C&A的退出,也不排除新的业主有新的规划。
商报记者采访时发现,除了雪豹商城的C&A,淮海路上空置的店铺并不少见。
商报记者昨日从淮海中路的黄陂南路地铁站走到陕西南路的地铁站的一段路程中,每走几步就能看到空置着的沿街商铺,有的空铺甚至两三家相连,整体等待出租。中环广场对面的原“乔丹体育”大门紧闭,妇女用品商厦对面的原“亦谷”女装,也同样贴着招租者的联系方式。
据知情人士告诉商报记者,这些空铺有些在淮海路已开了几年,有些才开业半年不到,基本上是由于租金过高,入不敷出,所以才选择关门。“如在淮海路上开了才半年的亦谷女装,虽然有作为形象展示店的目的,但品牌仍希望淮海路门店至少能保本,而实际情况相去太远。相比南方友谊商场、正大广场等销售较好的专柜,淮海路销量着实惨淡。”
位于淮海中路的芭比旗舰店自从2011年关闭后,当时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的六层商铺一直空置至今,无人接手。隔壁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淮海路营业厅,也于去年9月初悄然停业。此外,记者还看到,谭仔三哥、全聚德、佰草集等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品牌也都撤离了淮海路,有的甚至店招还没来得及撤下。
据了解,淮海路上的这些空置商铺原先多为婚纱、服饰、箱包、皮鞋等商家,其中不少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集中撤离。
过高租金导致空铺增多
业内人士表示,过高的租金或是这一带目前遭遇“空铺潮”的原因之一。此外,缺乏整体规划特色打造、配套交通停车餐饮缺失等,造成的客流下滑,也是淮海路商圈的吸引力日益下滑的原因。
按位置、面积等不同,淮海路此段各种沿街店面租金差异较大。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淮海路街铺平均租金范围在35-65元/平方米/天,淮海路上商场的平均租金在44.2元/平方米/天。
据高力国际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末,上海中高端购物中心市场首层平均固定租金同比上涨3.2%,至人民币41.5元/平方米/天。有数据显示,就去年新开张的iapm为例,其一层租金平均每月1800元/平方米,即为60元/平方米/天。
齐晓斋指出,商业的利润本来就很薄,高企的租金注定使有些商业的经营没有长期性。就如雪豹,经营效益是推动其变成“房东”的主要原因,如果其还做零售,则亏损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淮海路经常会出现一些空置的街铺,业态也在不断调整中。能存活下来的绝大部分是自有物业,或是高利润的生意。
相关链接
房东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招商规划
据悉,淮海中路中段两侧的物业分属永业集团、淮海集团、益民集团等多家企业,南侧不少店面至今都由房东自主开店经营,一些老牌商店也具备吸引客流的特色。而北侧沿街店铺大多出租招商,但房东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招商规划,没有带动人气的商业亮点。
商业消费格局发生转变
齐晓斋指出,由于淮海路沿街商铺并不都属于一家业主,所以在整体招商上会缺乏一定的统一性,这就只能靠市场来调整,在业态、品牌的错位、互补、组合上会有一定欠缺,通常会出现店与店之间重复率太高,品牌吸引力不够等现象。
日益高涨的租金,促使大多处于上海黄金地段的百货公司,其手下大批物业一夜间成了“香饽饽”,一批类似雪豹商城这样的房东大量出现。包括宝大祥、鸿翔等沪上知名百货,都开始做起商铺出租。其中,宝大祥等百货在出租中仍然兼顾商场的主题性,而鸿翔、雪豹等则已逐步淡化商场统一的主题。
“商铺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找准定位更有利于商铺的长久发展。淮海路沿街商铺间的组合发展比商铺单打独斗更有意义,建议零散的小商铺可以往特色的规模路线发展。因为商圈的吸引力非常重要,这能使其中的商户最大程度得益,也能带旺整个地区的销售。”
有业内人士指出,淮海路中段“空铺潮”的现象,也反映出随着商业从线到圈的发展趋势,此类条状商街,越来越受到徐家汇、陆家嘴等块状商圈的威胁。“商业区一旦出现几个比较集中的大体量业态综合体后,往往会使得周边沿街的一些商业格局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人流开始向‘点’积聚,而不是在‘线’上分布了。人们在购物中心里本就可以待半天或一天,那么就不会再到附近街区去逛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如今,淮海路上出现了iapm、K11这样大体量的商业载体,也分流了一部分沿街商铺的客流。”
块状商圈比条状更受欢迎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日常购物休闲娱乐,约三成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去购物中心和商场集中的块状商圈,这一比例超过了条状商业街。而块状商圈的交通便利,也是不少受访者选择前往购物的原因之一。
“条状结构是淮海路商圈的客观现实,这个没有办法改变。一般条状的商业街比较注重发展支马路。如淮海路这两年在评选的特色小店活动,很好地弥补了商圈特色不鲜明的弱点。”
一位熟悉淮海路的知情人士透露,原来的万得城处将有一家新购物中心建成,预计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开业。“随着这一大体量的商业项目建成,淮海中路中段的餐饮休闲和停车等配套将随之跟上,或重新带动这一带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