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万物复苏的时节,中国外贸迎来了2014年新春第一“大考”——第24届华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隆重召开。
每年3月1日~3月5日于上海举行的华交会,是全国外贸领域新春第一展。1991年起步至今已23年。着力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展示的特点,更令华交会成为判断新一年中国外贸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之一。正确理解这一风向标的意义,在2014年初尤为重要。
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震荡,全球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同时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弱,“刘易斯拐点”的压迫,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减弱,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中国也迎来了外贸转折的重大时机。
大背景下,新一年如何改变原有单纯依靠劳动力优势的发展模式,在动态、持续基础上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升级,最终打造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版”,3月1日,世界眼光聚焦华交会。
力保“开门红”
刚刚过去的2013年,尽管一度猖獗的出口套利行为变相给中国外贸添了“一把火”,但在依旧疲软的欧美经济,人民币升值,各种要素成本上涨的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外贸全年增速仍只达到7.6%,低于8%的增长目标。
然而,进入2014年第一个月,中国外贸却又给出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同比增长7.6%,进口1.07万亿元,同比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按美元计价的话,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扩大14%,进、出口增速双双超过10%。
不过,“开门红”终究不能代表全年,毕竟国际环境方面,欧美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则多处在结构调整期,后续拉动力有限;国内企业方面,虽然转型升级一直在推进,但不可否认,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中坚力量,原材料用工成本的持续坚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仍是困扰企业获得利润,实现增长的重要障碍。
面对依旧复杂的外贸形势,国家提出“一路一带”概念全方位建立开放格局,拓宽外部市场,而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客商最多、辐射面最广、成交额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经贸展览会,华交会则“对症”立足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微观层面下足功夫,帮助中国外贸企业稳住阵脚,保住国际市场份额。
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相比,华交会主要面向日韩和东南亚的客商,由于受日本相关政治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办方特别加大了对日本的宣传力度,并开发利用了广交会的采购商资源,积极应对外需不振、汇率变化和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
努力之下,第24届华交会采购客商总数不降反增,据华交会网站直接登记结果显示,截至目前,第24届华交会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中国台湾、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6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买家4362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2%。其中,其中有46.06%的客商来自于日韩。
“创新”方能致远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改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一字之差,却给万千中国外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于劳动密集型占主流的轻纺企业来说,更是难度巨大。
加强自主创新,拓展营销渠道,华交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参展企业分立找寻着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
据上海市商务委介绍,为鼓励企业及产品创新,第24届华交会将继续举办“华交会创新奖”等众多奖项的评选活动。而在主办方的全力引导激励下,本届华交会3300多家参展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力度,不断推陈出新,,竞相带来新产品、新款式和新技术,欲从产品创新和创优下手,抢占国际市场。
初步统计显示,本届华交会参展商品中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商品有2万多个,如上海交易团所属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功能性纤维材料产品、上海英科实业有限公司可再生聚苯乙烯(PS)的环保产品;江苏交易团所属常熟市永新印染有限公司推出的新研发“生态纺织品针织面料”;安徽交易团所属的宏宇竹木制品“柯依”牌户外板、华菱西厨的“锋利华”牌切片机等。
另外,为了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本届华交会还帮助参展企业抢搭电子商务快车,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华交会网站功能,新增“网上华交会”,开展网上供需配对,以及升级改版“华交会APP”,开展在线注册、商贸配对、商务会友等移动应用服务等。在现场,还设计触摸屏介绍推广并下载“华交会APP”。可以说,华交会始终运用自身平台,帮助着外贸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树立中国外贸竞争新优势,践行着唯有“创新”、“升级”,方能实现中国外贸持续有效增长的硬道理,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实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