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不断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中国也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的平衡经济发展。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在调整“出口导向”的模式方面还需继续完善。
改革开放后,为换取紧缺的外汇和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净出口占本国GDP较大比重,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而“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
30多年间,中国获得了年均10%的经济增速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的“出口导向”模式也越来越表现出起局限性和被动性。
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这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该公司商贸流通部经理黄民主介绍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进出口确实比较难。外贸和国际整个形势是分不开的。我们2009年我们出现了个低谷。外贸一下就掉下来了。2008年进出口额是44.5亿,出口39亿,到了09年掉下去了。09年掉了大概一两个亿的出口。”
曾经依托良好的国际环境及出口导向政策支持的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普遍遇到了出口受阻的情况。既注重出口也要拉动内需,平衡经济发展,成为从政府的企业的共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说:“对外贸易的目标是追求贸易顺差,这是出口导向型模式原来最需要调整的一种核心理念。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所谓再平衡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在搞再工业化,很多原先依靠进口的东西,尤其是工业制成品逐渐在减少。这几年实际上也都这么做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在下降,而对应比如说美国的逆差占GDP的比例也在下降。大国间越来越朝均衡性发展。”
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为4.1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却从前些年的60%多,下降至如今的46%.贸易规模在增加的同时,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也在调整。在李向阳看来,目前中国在调整“出口导向”的模式方面仍未结束,还需继续完善,而首要办法便是扩大内需。“我觉得现在出口导向型模式的调整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因为我们内需这一块儿真正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要实现可持续的需求结构,尤其是大国要变成一个以国内需求为导向,尤其以国内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调整到位。当然,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以追求贸易顺差为导向,改变出口导向的同时,继续发展我们的进出口贸易,这是并行不悖的。”
对于如何继续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多专家认为,这离不开中国要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说:“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是靠量取胜,量的不断扩张来取胜,实现贸易大国的地位。但它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强国它有基本的特点,它所掌握的产品的生产,都是当代社会当中具有关键、核心的产业部门。而我们的竞争力还有限。”
而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也认为,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将有助于中国在改变“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的同时,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他说:“关键不在它的市场份额,关键在它的质量和效益。如果我们质量、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将来的格局很可能不是说出口的量那么大,但是创造的价值会比现在高。要走向一个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是对社会进步、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再一个可以节约能源。不论从国内的发展,和对全球的发展还是要坚固方向性的东西。要不你就无法持续扩张。像服务贸易的发展,包括现在很多和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也走得非常快。将来贸易和投资的融合,投资会比贸易发展的更快,全球的趋势看投资还是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