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时节,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裘皮企业里,裘皮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有的忙着去海内外各地收购皮毛,有的忙着处理国外的订单。
裘皮商人张文良在他的皮草加工车间里检查安全措施,而他的哥哥张文通在指挥工人制作各式各样的裘皮大衣。
对于裘皮行业,张文良有着独特的感情,“我们家祖上就是在北京做皮货生意的,我从小就喜欢这行。”张文良如今是枣强县大营毛皮业协会的会长,他同时也是一家每年有五千万营业额的裘皮公司的董事长。张文良认为,这里的裘皮产业已经和国际接轨,知名度在逐年提升,生产的裘皮服装也越来越受海外顾客的欢迎。
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公元621年,李世民扫平窦建德起义军时驻扎此地,起名为大营。明代燕王朱棣南征时在此设大营,从此正式更名为大营,沿用至今。裘皮加工是这里的传统特色产业。据传说,商末丞相比干曾在此制裘。这里成为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其裘皮制作历史已有3000多年,被誉为“天下裘都”。
现在,多个裘皮制品市场拔地而起,一座三层楼高的宏伟建筑坐落在大营镇,这就是大营裘皮新城。在这里,各个裘皮企业的产品都在此展示。枣强县大营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皮草的集散地,裘皮产品出口欧美、日韩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历史悠久的裘皮产业
上个世纪末,张文良又重新操持起祖辈赖以谋生的裘皮生意,在他看来,那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从小时候起就懂得鞣制皮毛的土方法,这是当地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技艺。
中国传统的制裘工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就形成了,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表现“裘”的象形文字。据传说,商朝丞相比干最早发明熟皮制裘工艺。殷商末年,比干曾在枣强大营镇一带为官。这里荆棘密布,于是比干贴出告示鼓励民众打猎食肉,而将大小不一、色泽相异的兽皮收集起来,经反复泡制和试验,终于发明了熟皮技艺,使生硬的兽皮变得柔软,进而分类缝制成裘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庶民为人乐道,被奉为裘皮鼻祖。随着熟皮技艺一代代流传,皮行也流传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凡进学徒,都要先拜过祖师爷比干,然后才能拜师学艺。
大营裘皮在明清两代进入兴盛时期。元末明初,大营周边村庄相继发展起裘皮业。大营镇的裘皮被称之为“营皮”,明朝郑和下西洋出使海外各国所携带的礼品中就有“营皮”。“营皮”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等优点被欧洲上流社会所喜爱。清朝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开始在大营设立货栈,“营皮”远销海外。
抗战时期,大营镇大量货栈作坊倒闭,匠人们或投身抗日,或从事农耕,或逃往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大营的裘皮产业开始复苏。
如今,在大营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鞣制皮毛。皮毛生意成为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行业。如今大营镇已有加工企业和皮毛摊点1.4万家,皮毛产业辐射到周边5个县(市)500个村庄,从业人员15万人,年销售额达204亿元人民币,出口销售额达7亿多美元。
裘皮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张文良看来,最近十几年,枣强县的裘皮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张文良1971年出生在一个制皮世家。2000年之前,他从事化工行业,在那个时候,枣强县没有一家成规模的裘皮企业。后来,张文良从朋友那里学会了一种先进的鞣制皮毛的方法,从小对制皮感兴趣的他便萌生了开办裘皮企业的想法。2000年,张文良开办了自己的裘皮加工厂,他重新操持起裘皮生意,赚的第一桶金就源自国外的订单。在这之后,来自海外的订单越来越多,张文良的生意也越来越大。张文良也成为大营毛皮业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在张文良看来,改革开放后,大营的裘皮业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思想转变阶段、二次创业阶段。
张文良说,在起步阶段,大营的皮草商人将大量的裘皮服装带到俄罗斯销售,供不应求。在那个阶段,大营的皮草商人们在裘皮服装的质量上和款式上没有下太多功夫,所生产的裘皮服装多以御寒为主。
慢慢的,张文良意识到,销往俄罗斯的裘皮服装不再供不应求。一些其他地方生产的裘皮服装也进入俄罗斯市场,购买裘皮服装的顾客们不仅要求衣服能够御寒,在衣服的质量和外观方面也开始挑剔起来。
一些有远见的皮毛商人的思想开始转变,他们开始注重裘皮服装的质量和款式。
2006年之后,由于市场、国际经济形势等外界因素影响,大营镇的大部分的皮草商人开始了二次创业。他们开始注重品牌的塑造,注重售后服务,注重环保,开始向国内外有名的裘皮企业取经学习,不仅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也开始注重国内市场。
张文通是张文良的哥哥,现在是宏巨皮草有限公司的设计师,他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在公司的样品间,他向记者展示了几件欧洲最新流行的皮衣款式。他非常关注国际的时尚风向,经常出国参加毛皮交易会,也经常去北京、香港、米兰等地方学习,将学习到的最新的时尚元素加入自己的设计当中。
张文通还告诉记者,近期将有来自意大利的客商到公司来看货。意大利客商在公司下了订单,公司将按照客商的要求进行设计。
“国际上的最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张文良认为,如果不了解每年服装的新款式,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企业就难以发展。
据张文良介绍,在大营,裘皮企业所用的裘皮大都是进口貂皮。每年大营的裘皮商人都会去国外皮毛交易会上购买貂皮,成本较高,也不容易买到中意的皮毛。如今,张文良正在计划建设一座占地300亩的生态养殖园,主要饲养进口貂种。养殖园建成适宜貂生存的环境,有先进的环保设施。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增加收益。
“买世界,卖世界”
大营镇党委书记马兰令对于当地的裘皮产业非常熟悉,“目前大营镇有404家裘皮企业,其中成规模的有58家。”在马兰令看来,大营的裘皮产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大营裘皮现在是‘买世界’和‘卖世界’。”马兰令说。
据马兰令介绍,大营生产的裘皮服装多使用进口的貂皮。所以每年大营的皮草商人都会去丹麦、美国等地购买貂皮。如今,当地很多企业开办了养殖场,主要饲养进口貂种。产品出口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有俄罗斯、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目前,大营在俄罗斯常年有货栈30家,在韩国、日本设有办事机构50家以上。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几个大型裘皮交易市场,到处可以找到大营人的身影。其中一个交易市场,共有370家店铺,其中大营人开的店铺占256家。每年,大营镇的皮草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很大。兔皮褥子占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大营市场停业几天,全球的皮毛价格都会受影响。”马兰令说。
马兰令说,大营裘皮出口越来越容易,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内首家以“裘皮检测中心”命名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集裘皮及其制品检测、标准制修订等功能于一体。大营生产的裘皮经过检测中心的检测后直接就可以出口。大营镇还将启动建设裘皮制品出口保税仓库,进一步畅通外贸渠道。
在污水处理方面,枣强县也非常重视。在枣强宇通污水处理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范少业介绍说,大营工业园区的43家企业所产生的污水都通过管道排到该公司的污水处理系统,该公司采用起源于国外的奥贝尔氧化沟工艺,利用微生物处理工业污水,各项指标达标后才进行排放,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
枣强县委书记孙世岩认为,促进该县皮毛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他认为,应该从文化、市场、园区、品牌、环保等五个方面促进皮毛产业转型升级。
孙世岩说,大营皮毛产业历史悠久,有很深文化积淀,把文化元素植入皮毛产业,用文化促进产业转型。目前,枣强县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建设裘皮新城、裘皮世贸城等专业市场,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由原来的5%增长到现在的50%。今年还将创建省级工业园,并启动国别园建设,引导国外投资者来大营投资。目前大营有皮毛加工户1万多家,今年计划创办国家级品牌3个,启动5家公司上市。此外,当地还关停重污染、小产能企业300多家,并引导其他裘皮企业进园区,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