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2013年年报的唯品会实现全年净营收17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全年增长145.1%。而唯品会的股价也一飞冲天,其市值跃居中国互联网公司第四位。于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默默无名的唯品会一时间成为市场明星。
对此,唯品会CFO杨东皓表示:“财报表现卓越,充分证明伴随着我们的业务增长,规模效应也在持续提升,我们也已建成一个有助于自身盈利增长的商界生态圈。”
唯品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唯品会目前主要的业绩支柱产业就是特卖会。
特卖会应运而生
回顾唯品会2008年8月份成立之初,其实是借鉴了法国Vente Privee的奢侈品限时抢购的经营模式。这家网站的特点就是囊括了各类世界名牌,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推出折扣,供用户抢购。
唯品会一开始的定位是奢饰品,为了支持网站的运转,唯品会的创立者洪晓波和沈亚亲自飞往欧洲,与品牌商谈判采货。不过,这种奢饰品打折产品并未令唯品会获利,而唯品会也因此将目光重新聚焦到国内品牌,所以,特卖会也因此应运而生。
“目前,唯品会最赚钱的就是特卖会这个业务了,这是公司的主要业务。而爱丽奢则主要卖奢侈品牌的打折产品。”上述唯品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唯品会的定位为“只做特卖”,这也是率先在国内“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认为,公司最大的创新就是专注于打造“品牌正品的限时网上特卖场”,每天100个品牌授权特卖,以最低至半折的深度折扣及充满乐趣的限时抢购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优质购物体验。
“消费者在一年中有消费欲望的时间很少,而限时特卖则给消费者一种每天逛次街的感觉。”按照唯品会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就是让消费者有新的消费欲望。
事实上,唯品会如今的成长得益于公司的快速转型,在国内消费者不接受奢侈品打折的情况下及时转变成国内品牌产品的打折。而能买到低廉的品牌产品这一消费理念成为了唯品会手中的一大杀器。
唯品会的限时特卖营造了商品的稀缺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折扣价让三、四线城市居民能够接触到平时无法通过实体商家购买的品牌;渠道下沉带来的长期用户支撑了唯品会上的规模消费。
据唯品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唯品会是靠服装、鞋和包起家的,用户主要来自二、三、四线城市,去年第四季度有70%的用户是回头客,而公司有90%的订单来自于这些回头客。”
品牌扩至近万个
唯品会创立之初拥有的品牌商品并不多。为了维持网站的货物,唯品会采取了买断模式,自费购买货品,打折之后放到网站上卖。直到2009年年底,唯品会才仅仅积累了300个品牌的供应商资源。
“目前唯品会的品牌已经近万个,而公司也将继续增加更多的品牌。”唯品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于唯品会来说,进驻品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100%正品。品质是最重要的,有一定实力,有实体专柜等是唯品会选择品牌商的标准。
据了解,唯品会所销售的商品均从品牌方、代理商、品牌分支机构、国际品牌驻中国办事处等正规渠道采购,并与之签订战略正品采购协议。不仅如此,唯品会对供应商的资质都进行严格审查,营业执照等五证、产品检验报告及品牌授权许可文件,缺一不可。对于进口的商品,还需要供应商提供入关单据等进关文件。同时,均依据国家规定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商品特殊资质证书。
“唯品会不仅对品牌商有选择,而且还对品牌产品进行筛选。”唯品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规模效应之下,对商家也会有选择,唯品会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议价权和选择权,看产品是否适合在唯品会售卖。
在唯品会选择品牌商的同时,品牌商又是如何选择电商的呢?会不会选择唯品会呢?
据记者调查,以服装销售起家的唯品会,如果以运动品牌为例的话,已经收揽了国际知名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与此同时,国内知名运动牌安踏、彪马、kappa等也都加入了唯品会。但也有如李宁、匹克等并未加入唯品会的品牌商。
据李宁相关部门人士介绍,李宁公司自己有自己的官网进行售卖,同时在淘宝也有授权的店家进行售卖,而售卖的产品主要以老货为主。按照该人士介绍,李宁目前正致力于向零售转型,至于电商销售方面,还需以后加强。
与李宁不同的是,匹克在电商的选择上有着诸多的合作者。据了解,目前,匹克官方入驻的平台主要有天猫、淘宝、京东、拍拍、凡客、一号店、库巴和当当。另外,匹克还授权一些经销商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虽然匹克和多家电商有着合作,但匹克方面同时表示“并不像其它品牌一样采取大规模促销模式”。而这可能将与唯品会成规模的打折销售方式有一定的限制。
“我们选择电商平台,首先看重的是平台的品牌知名度,用户基数,以及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匹克相关部门人士向记者说道:“另外,我们也会考虑电商平台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营销策略,我们在电商领域不以价格取胜,而是以快捷方便的服务为主要着力点。”
公开数据显示,唯品会目前拥有5000万会员,会员忠实度和黏性极高,73.8%的重复购买率远高于同业。唯品会希望由此形成标准的互联网粉丝经济,进而继续细分人群,沉淀用户,并以快速更新的折扣商品增加用户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