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正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不过国际投行摩根大通对中国通胀水平并不担忧,其最新报告将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由原来的2.6%下调至2.0%,远低于中国政府提出的3.5%物价控制目标,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持续通缩更令人担忧。
报告阐述了其下调CPI预期的理由,包括食品和工业品价格普遍走软;同时虽然服务价格依旧坚挺,但工资涨幅持续放缓趋势亦会抑制服务业价格的上行趋势。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报告中指出,尽管温和的通胀趋势为可能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资源定价改革的措施留有回旋余地,但也许更令人担心的是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通缩,这和企业利润以及制造业投资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进一步疲软,将会对一般物价水平造成下行压力,它可能加剧经济去杠杆化的痛苦。
此前,由于1-2月中国宏观数据令人失望,摩根大通已将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测从7.4%下调至7.2%。今年中国官方的GDP增长目标为7.5%。
报告解释称,从宏观上看,行业定价环境和行业利润密切相关,后者反过来也对制造业投资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低迷,它使今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的回弹前景变得暗淡起来。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由于当局意在推动经济逐步去杠杆化,一般价格的持续疲软,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名义增长率放缓,可能使财政调整更具挑战性。较缓的名义增长率和实体经济放缓,限制了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报告指出,今年,宏观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管理近期增长率/通胀稳定性,这需要实行某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要避免任何财务杠杆进一步增加,因为财务杠杆增加将需要实施温和的货币紧缩政策。
中国1-2月CPI涨幅仅2.2%,而周二公布的3月官方制造业PMI回升幅度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再加上汇丰制造业PMI终值跌至八个月低点,都意味着中国经济面临更加沉重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