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场对刺激政策的预期相比,4月2日出台的国务院“微刺激”令投资者失望。A股次日以绿盘报收,显示市场仍对经济基本面不看好。
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旨在刺激经济的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给小企业减税,二是加快“棚户区”改造,三是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
三个不大不小的政策并无新意,虽然兼顾了供给端与需求端,但对总量影响不会太大,这也许意味着新政府在坚持不搞“大刺激”的政策理念,但政策释放的信号同时也是模糊的。
减税无疑是好事情,目的是促进小企业发展,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实体经济的问题不仅是减税,而在于整体环境的恶化。资金成本、土地成本、房租成本都居高不下,劳动成本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企业利润率维持低水平,这使得实体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对于小企业来说,营商环境更加恶劣,不仅资金成本高,融资更是困难。因此,通过现有政策求得释放供给的可能性并不大。
两个需求端的政策背后也有融资要求,强调了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但目前资金总体供给并不宽松,“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实际也难以解决融资问题。
从“微刺激”政策看,其所要求的资金环境并没有提供。就在国务院出台政策同时,央行不断通过正回购收紧资金供给,这与国务院微调政策存在冲突。另外,互联网金融近来发展热络,增加了小企业融资便利性,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但央行近日连续出台政策整顿互联网金融,虽然公开讲目的是控制风险,但显然也是不合时宜。
宏观政策释放的信号是模糊的,或许这符合新的调控思路,但市场无法获得有效指引。
尽管政策刺激性不够,但在二季度即推出被市场视为“微刺激”的调控政策,说明政府对经济下滑有些担心。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7.5%的增长目标,这样的目标理应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正确判断基础上的,表明政府对经济运行情况了然于胸。但现在来看,如果没有更好的刺激方案,经济下滑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7.5%的目标更像是钓鱼策略,让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更高的增长目标,以此来维持投资,避免债务危机。高的增长目标也在给市场讲故事,暗示消费者经济不错,房地产不会崩盘,抓紧买房!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种拍脑门决策导致政府现在变得被动。若没有强刺激,完成增长目标可能性存疑;若加大调控力度,就是否定自己的调控理念,此前调子唱的太高,现在有点作茧自缚。
当然,现在就降低存准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是央行预留的对付美联储退出QE和美元加息的重要对冲工具。如果要增加市场资金供给,一方面可以增加逆回购操作,另一方面要稳定汇率,保持基础货币供给稳定。但从央行表现看,似乎并不认为流动性不足,反倒是为避免出现一季度信贷增速过快局面,而加快回收流动性。
4月1日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是该指数自去年11月份后首次回升。不过指数回升幅度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反映出回升力度偏弱。
“微刺激”虽然畏手畏脚,但也顾及两端,增加需求目的是实现增长目标,扩大供给目的是增加就业,这种设想本意是提高政策效力,但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情况下,恐怕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
宏观政策实际也处于两难,既要考虑稳增长,还要顾及控通胀,不过年度物价目标已经给货币刺激预留了空间,只是政府在权衡何时使用。4月份经济指标很关键,如果出口回暖,房地产反弹,政府会踏实点。如果指标还难看,二季度末会有大动作。
改革虽然要收回那只“闲不住的手”,不过在收回之前,它的确闲不住。千万别把今年当改革年,这样容易把自己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