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部署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外贸企业信心、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该文件被市场称为稳外贸“国16条”。
今年以来,受外部需求不稳、国内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下行压力较大,3月份进出口出现了“双降”,4月份这一态势仍然延续,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难度不小。
“外向型经济对于吸纳就业非常重要。如果外贸增速过缓,可能会影响就业,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因此,从就业角度看,当前需要稳定外贸增长。”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同期我国进出口尤其对港贸易大幅增长,垫高了对比基数,是导致今年数据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在近期美国等主要市场的经济指标改善的背景下,即使剔除基数因素,外贸进出口的低速增长也与人们的预期有一定落差。这其中既有外部需求不稳定的原因,也与我国传统竞争力削弱有关。
“国家出台这个文件,既着眼于当前的外贸稳增长,又重视长期的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希望从优化外贸结构入手,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说。
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外贸发展之路已经越走越窄。现在宏观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农民工结构性短缺、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等,有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在向周边国家、中西部地区转移,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因此,要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着重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包括服务贸易等。
为直面上述挑战,《意见》把“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提出进一步加强进口,保持货物贸易稳定增长,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发挥“走出去”的贸易促进作用。
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外贸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外贸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加强贸易摩擦应对。
记者了解到,海关等部门正在不断推行各种贸易便利化措施,包括全面深化区域通关改革、加大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力度、优化监管查验工作机制等。但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比,我国在通关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海关总署已明确,自7月1日起启动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并将视试点情况推广至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随着中国跃居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贸易摩擦量也只增不减。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李健指出,贸易摩擦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的伴生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协调作战,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当前很多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资金难题,甚至出现“即使有订单,但因为资金问题也难以放手接单”的状况。
专家表示,《意见》提出改善融资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完善出口退税等措施,是对外贸企业面临的切实困难“对症下药”,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及时雨”。
进出口形势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密切相关。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明显。广东一家外贸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虽然造成很大成本压力,但走势很明朗,应对也相对简单。但如今汇率向上升值和向下贬值的空间都很大,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决策的难度。
《意见》提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商务部此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中提出,外贸企业要积极适应,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使用,合理运用汇率避险工具,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和规避能力。有关金融机构也应开发更多适合进出口企业需求、定价合理的汇率避险工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意见》的出台和落实,对外贸稳增长是一剂强心针。全年外贸增长7.5%的目标,经过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的。”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