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向降准后,降息预期再次升温。《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央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对如何刺激增长展开了讨论,而央行认为降息效果不大。上周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专栏中就曾表示,货币总量放松空间有限。
各部委激辩刺激方案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7.4%,低于政府的7.5%增长目标,为2012年三季度以来最低季度增速。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决策层试图描绘出的景象是: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各部委对现行的“微刺激”政策上是团结一致的。但《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消息源称,央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如何刺激增长存在分歧。他们曾对此激辩,焦点为是否应该降息。
消息人士称,央行直到目前依然强烈反对降息。央行强调信贷激增将进一步膨胀债务,导致资金流向房地产等亟需现金的过剩行业。而这些泡沫的破裂将造成贷款坏账激增。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告诉《华尔街日报》:
“理论上说降息的条件已经成熟,通胀不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
“但是降息效果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有效,因为这将恶化其他问题。”
央行高层官员上周撰文称,中国高利率有其特殊原因。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周四表示,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较大、杠杆率水平较高,继续加杠杆将增加宏观经济脆弱性,因此,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放松的空间。
盛松成撰文称,“实物资本供给有限而投资需求相对无限、货币供给有限而货币需求相对无限,这两对供需矛盾从根本上导致了高利率与高货币余额并存的局面”。
相比其他部委,中国央行一直对刺激经济持更谨慎立场。《华尔街日报》称,但是在经济政策辩论上, 央行话语权不及商务部,发改委等制定国有企业政策的关键部门。
央行话语权显著提高
不过在过去两年中,从种种迹象看,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语权”已显著提高。
《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官员消息称,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微刺激”政策正式公布前,负责金融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召集各个职能部门开会,讨论如何让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以及降低信贷价格。这个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李克强总理前往内蒙古调研,听到能源、纺织等工业企业抱怨现在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华尔街日报》消息源称,在这个会议上银监会和发改委高层主张降息,他们认为央行目前采取措施不够。但央行则坚持只能仿效4月份对农商行的方法,对另一些银行定向降准,来帮助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长期被四大行忽视,但是对创造就业和经济转型非常重要。
会议上反对降准的人称,全面降准不会有效,因为许多银行已经接近法定的贷款规模上限,无法再提供更多贷款。《华尔街日报》消息源称,最后央行通过阐述增加信贷供给可能产生的风险占据了上风,央行官员最终说服了马凯。
最终国务院同意出台有限制的刺激措施,包括为企业减负,对影子银行更严厉的打击措施来减少企业的实际借款成本。国务院还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定向降准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各部委之间更多的辩论细节正浮出水面。《华尔街日报》称,央行原定上周四通报对小企业和农业部门的金融支持措施,但最终这场新闻发布会取消。而组织会议的国新办没有解释取消的理由。
市场谨慎看待降息可能性与效果
不少分析师对降息的可能性及其效果也持谨慎态度。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目前的政策放松仍属于定向宽松,而市场所期待的降准、降息的全面放松则需要看到更坏的经济数据。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认为,可能出现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不过政府可能更希望保持低调,并且更可能采取包括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信贷额度放松以及调整贷存比要求等针对性举措,而使用全面降准降息等高调总量的政策工具可能性相对前者较低。
从降息效果来看,国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钟正生预计,实际效果不会显著。他表示,近年来,存款端利率偏低是造成大量活期储蓄流失的主要原因。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尤其是监管层拟推出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大额存单的背景下,降低存款端利率似乎有悖于这一进程。而如果不调整存款端利率,仅下调贷款端利率,这会导致商业银行息差收入进一步收窄。于是,商行更有动力追求更高的资产端收益率。而商行无论是通过上浮贷款利率,还是绕开监管做表外来实现这一目的,结果都是降息的实际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但从政治与经济互动角度来看,他认为降息的可能性不能断然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