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地处凉山州东南部,年均气温19.3℃,全年无霜期321天,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257.7小时,光热资源极其丰富,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今年6月13日,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宁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在此之前,宁南县曾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县、四川省蚕桑第一大县和四川省精品蚕业示范区。同时,宁南县也是中国茧丝之都——凉山州的优质茧丝生产核心区。
“一方面,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抓蚕桑产业,另一方面,国家、省、州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宁南县委书记张硕认为,两大因素让宁南获得一个又一个国字号名片,也确立了蚕桑产业在宁南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
多年努力 蚕桑成为第一富民支柱
6月27日下午,宁南县华弹镇水塘村村民杨家云在“家云农场”大蚕室走了一圈,眼瞅着方格蔟上又大又白的茧子,笑容堆上他的双颊。“夏蚕一卖,就有6万多元进账。”杨家云说。“家云农场”,是宁南县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打造一批现代蚕业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和养蚕大户的一个缩影。
在发展中,宁南建立了科学完备的技术服务网络,有一支多达3500多人的技术队伍,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同时,宁南依托茧丝绸工业发展集中区,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蚕桑产业链。“园区现已进驻7户茧丝经营企业,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南丝路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绍雄介绍,除传统产品生丝外,宁南近年来开发和引进了冬桑凉茶、桑叶茶、蚕丝被、蚕砂枕,以及绢丝、食用蚕蛹等一系列蚕桑产品,为全县蚕桑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2013年底,宁南县有106个村、630个组、2.5万户、10.2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全县农民年养蚕收入4.2亿元。户均年养蚕收入达到1.68万元,收入1万元以上的1.2万户,3万元以上的2000户,其中年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60户,户年养蚕收入最高的达42.5万元。
蚕桑,成为当之无愧的宁南第一支柱产业。
项目资金 支撑多年多项第一
在宁南,发展蚕桑,离不开国家、省、州项目资金的支持,这是宁南人的共识。
6月26日上午,在宁南县葫芦口镇银厂村占地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蚕大棚,镇长吴长林一边指导蚕农用超声波补湿器补湿,一边告诉我们,蚕农从育苗到卖茧的10多个环节都有补助,比如,育苗每亩补助桑种2斤、现金500元、专用肥两包。
据统计,2012年至今,商务部、省州经信委、省财政厅和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共对宁南县的蚕桑产业实施了合计4527万元的30个支持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扶持,宁南在优质桑园建设、养蚕基础设施改造、省力化机具推广、蚕业资源综合开发、桑蚕新品种繁育推广、缫丝企业技改扩能和科技成果转化、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吴长林所说从育苗到卖茧10多个环节的补助,部分来自项目资金,部分来自宁南地方龙头企业——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
在各级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宁南蚕桑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截至2013年,宁南县拥有桑树20万亩,年养蚕25.5万张,产茧23.9万担,“桑树总量、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六项指标我省第一,其中,“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
后劲十足 瞄准百亿级产业集群
6月,干旱已久的宁南县迎来连续降雨。阴雨霏霏中,宁南各地到处是忙碌的农民,他们在乡、村、组干部的指导下,或整理土地,或调苗,或打窝。仅20多天,全县栽桑达2077万株。“今年我们一个乡就栽了490万株。”石梨乡党委书记杨永刚说。
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属于实至名归,如何用好这张名片,宁南仍在努力:栽更多的桑,养更好的蚕,产更好的茧,做更大的产业。
按照宜桑则桑的原则,宁南计划在全县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打破土地的行政界限,着力发展集中连片的“6215”套种桑园,打造数个万亩桑园现代蚕业基地。
在养蚕模式专业化方面,宁南将重点培育“户有8亩桑,养蚕30张,收入10万元”的现代蚕业家庭农场,集中打造一批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的规模化养蚕工厂,提高蚕业集约化、工厂化、专业化饲养水平。
宁南做大蚕桑产业的另一目标是全力推进蚕业全产业链开发。
“宁南将加快把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为集蚕茧加工、缫丝、织绸、服装、茧丝储备交易、蚕业资源综合开发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百亿级桑茧丝绸产业集群。”宁南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兵说起下一步发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