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储备货币的历史变迁来看,没有哪一国的货币能够永远居于统治地位。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虽然“去美元化”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但各国在本币贸易结算等领域的尝试,如同涓涓细流,最终将汇聚成为冲击美元霸权体系的巨大浪潮。
随着法国巴黎银行遭到美国监管机构天价罚款并被要求暂停美元清算业务,近日海外媒体关于“去美元化”的讨论再度升温。尽管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不断遭遇挑战,但若真正摆脱美元霸权的禁锢还需时日。
由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起来的美元中心地位延续至今已有七十年,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正式开启了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度。美元不但作为储备货币在各国外储中占据极高比例,而且在国际支付和贸易计价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元一家独大的状况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美国通过发行美元获取铸币税和通胀税,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和信用创造机制;另一方面,美国自身危机被转嫁和输出,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正如在尼克松执政时期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康纳利所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
本轮金融危机过后,摆脱美元霸权禁锢的呼声此起彼伏。东亚、拉美和中东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已携手拉开“去美元化”的大幕。在拉美,部分国家自2006年以来开始逐步减少美元在各国资金存贷和市场融资中的比例,2008年巴西和阿根廷宣布启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在中东,海合会近年来一直在推进货币联盟及单一货币机制的建立。在亚洲,中国与东盟之间试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俄两国也宣布将在贸易、投资和借贷中扩大本币直接结算规模。
在法国巴黎银行遭美国司法部天价处罚后,法国推动下的欧洲“去美元化”潮流也初露端倪。在7月7日召开的欧元区财长会上,如何提升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首次成为讨论议题。事实上,这家法国最大的银行之所以会被美国监管机构处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使用美元进行支付和结算,因此必须接受美国监管,这也意味着其他欧洲银行面临着与法巴一样的风险。
不过,撼动美元霸主地位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甚至可能十分漫长。首先,作为储备货币,美元在各国外储中占比仍然较高。据IMF最新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为60.9%,远高于第二位的欧元(24.5%)。尽管美国国债并非毫无风险,但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相对完善,美元资金池的深度和巨大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国央行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美元仍是其必要的外储投资选择。
其次,目前还没有一个足够强势的货币能够成为美元的替代品。货币主导权的竞争,体现的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实力。如今,尽管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但欧债危机的爆发暴露了欧洲统一货币联盟的一系列制度问题,欧洲经济疲弱也令欧元吸引力下降。拥有全球最多使用者的人民币正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但要实现从贸易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飞跃,不但要解决可自由兑换等技术性问题,还需要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建立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配套制度,而这并非短期就能达成的目标。
从全球储备货币的历史变迁来看,没有哪一国的货币能够永远居于统治地位。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虽然“去美元化”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但各国在本币贸易结算等领域的尝试,如同涓涓细流,最终将汇聚成为冲击美元霸权体系的巨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