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林桂军:
我国对外贸易已开始呈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一慢、一快、一升”态势。尽管影响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但外贸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渐趋协调等利好因素已经显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2.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0.9%。其中出口6.5万亿元,下降1.2%;进口5.9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6306.1亿元,收窄6.5%。面对成本上升、外需下滑和贸易摩擦的挑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表示,外贸下行压力将是我国长期要面临的挑战。
压力不容忽视
“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美国经济摆脱寒冬袭扰,库存压力开始缓解;中国经济在政府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之下逐渐企稳,全球景气状况有所回暖。”林桂军表示,但工业原材料价格与金属价格徘徊震荡的态势,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相对虚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也不同程度有所放慢,外贸市场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而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国的同类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有所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了从我国向周边国家转移的势头。林桂军分析称,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一慢、一快、一升”的态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三,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3年底,我国出口商品遭遇二十国集团(G20)国家设立的反倾销措施和其他贸易壁垒的比例为6.4%,而美国这一比例为1.2%,中国是其5倍多。林桂军说,这说明中国面临的贸易壁垒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也同样来自于与我国出口有竞争的发展中国家,这对出口企业的心理预期将产生不利影响。
利好因素显现
尽管影响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下半年仍有一些利好因素。
首先是外贸结构优化,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6.8万亿元,增长5.1%,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说明本土企业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林桂军同时表示,高附加值、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还不多,未来还需要在保增长中大力促进贸易转型。
其次,我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布局更趋协调,上半年重庆、四川、江西、广西和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均明显高于同期出口总体增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国家也提出扩大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同时,随着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原先在一些沿海的制造业不断地向中西部进行梯度转移,不少加工制造型的外贸生产企业将产能逐步转移到内陆省份,客观促进了中西部省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林桂军认为,下半年外贸发展最大的动力在于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各省市出台了落实细则,其核心是通过降低制度成本来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通过推动通关便利和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等举措,将对外贸产生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金砖国家合作、打造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自贸区谈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推进落实,都将给外贸增长带来动力。林桂军表示,在全球贸易缓慢增长之时,外贸企业应当立足产品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转型升级;国家要注重利用外资促进转型升级,抓紧打造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