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车间,正在闹“革命”:搬运工、烧焊工、喷涂工等工种,正迅速被“机器人”取代。与此同时,珠三角机器人工业也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相关产业产值已近千亿元。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28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珠三角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化、信息化融合,是转型升级的一个大机遇。
在这次“车间革命”中,东莞最积极,将“用机器换工人”视为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今年6月25日,东莞便出台新政加大扶持力度。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机器换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整个珠三角,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机器人应用于码垛、搬运、装卸、投料、装配、分拣、焊接、喷釉、研磨、抛光等岗位。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告诉记者,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年增速已达30%,有些行业达60%。
今年以来,广州、佛山、中山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机器人换工人”。珠三角不仅更广泛地使用机器人,还要打造机器人或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已列入珠三角多地未来发展议程。
广州提出到2020年打造两三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超千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13年深圳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200亿元,提出要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东莞则力争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20年达700亿元;佛山顺德借全国唯一“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的东风,规划明年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让“世界工厂”摆脱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这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事情。”陈鸿宇认为,从生产产品到生产装备,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让智能化、信息化与珠三角传统制造业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和机遇。” 编辑:王燕子
两名工人站在数控冲床旁,一起深深地弯下腰,合力抬起重达15公斤、面积约2平方米的铁板,放到数控冲床上,待完成打孔、折弯等工序后,又合力抬下冲床。
这样简单、重复、枯燥的动作,在工期紧张时,两名工人每分钟得弯腰5次,一小时需弯腰300次,一天8小时累计有2400次。
在位于东莞凤岗的嘉利集团五金冲压车间,上述景象已经看不到了。现在,这一切都由“机器人”完成了。
自2007年起,嘉利集团先后引进了200台机器人,其中120台已投入生产,用于搬运、弧焊、激光烧焊等。这改变了工厂车间的制造模式,工人由原约550人减至约180人,一年节约人力成本达1300多万元。
在东莞及珠三角其他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机器换人”也成了政府项目,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政府近期就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所谓‘机器换人’,就是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提升制造水平,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之源。”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机器换人的意义。
除了“用”机器人,珠三角多地还纷纷布局“造”机器人。广州、东莞、珠海已经筹划或启动机器人制造基地,深圳、佛山则把智能装备作为自己的新兴支柱产业。未来几年,珠三角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将达数千亿元。
1“解放的手”
原来人工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需用人1.41个,现机器人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只需用人0.38个。
在嘉利集团五金冲压车间里,摆放着大小不一的“机器人”,10公斤、20公斤、50公斤、130公斤不等,自动地完成数控冲床上料、传输、下机。
“我们厂机器人配数控冲床已有6条冲压生产线,通过调试联机、编程设计,机器人能自动完成生产不同工序的产品。”嘉利集团副总经理何启文骄傲地说道。
记者在嘉利集团车间看到,除了用来运输的机器人,还有用来弧焊、激光烧焊、攻牙的机器人。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改变了车间里的劳动力结构。“原来运输材料的普工,基本上没有了。”何启文说,“原来焊接需找熟练师傅,但一直比较难请到,而应用焊接机器人,现在只要招一个普工,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了。”
据嘉利集团有关部门核算统计,工厂五金冲压车间原有约550人,现有约180人,减少370人,占比67%。原来人工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需用人1.41个,现机器人生产线平均每台冲床只需用人0.38个。
美亚厨具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厨具生产商,美亚(肇庆)厨具总经理胡伟宾对记者说,企业从5年前开始就已经引入全自动机械臂生产线,取代了过去由人工完成的锻压、淬火、钎焊、打磨等高危险性工序,工人由过去3000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志明对记者说,早在2000年,凤铝引进了一条采用全数控自动化操作生产线,产量是翻了4-5倍,但操作人员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2被迫“革命”
“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嘉利集团是一家港资企业,1985年在东莞设厂,从一间“三来一补”企业发展成香港上市公司。从最开始基本靠人力的“民工时代”,到熟练工搭档半自动化的“技工时代”,再到如今智能化的“机器人时代”,它见证了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
近几年,不断有客户建议何启文,把厂搬到越南或马来西亚,但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留守。“主要是东莞这边的产业配套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但另一方面,留守当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招工一年比一年难。
“凤岗靠近深圳,工资已向深圳看齐,即便不断增加工钱,招人也越来越难。”来自香港的80后何启文说:“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东莞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实施“机器换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机器换人”是化解用工贵、招工难有效的办法;二是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提高,同时,机器人还可超越人类体力极限,实现特种环境作业和精确稳定作业,相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何启文说,经过集团财务部门核算,应用机器人后,冲床平均开机率提升了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报废率大幅降低。虽然机器人设备投资超5000万元,但一年减少人力成本约1300万元,每年维护成本只需约100万元,预计设备使用寿命8-10年。胡伟宾也说,机械人投产后,不但效率大大提高,质量也更加稳定。 编辑:王燕子
3提速前进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低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但在珠三角越来越多企业像嘉利集团一样,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已有超万台机器人,而未来3年还将引进百万台机器人。
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新近发布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珠三角肯定是中国机器人市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珠三角制造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化,用工荒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告诉记者,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有些行业增速达60%。
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目前已有超百家会员单位。毕亚雷介绍,近年深圳、广州等地还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雇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可及时解除“雇佣”。
今年,东莞经信局曾对全市各园区、镇街对企业“机器换人”进行抽样调查,共调研企业441家,结果显示,企业在近五年有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占66%,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对机器人生产企业来说,珠三角市场成为全球机器人生产商必争之地。目前国外机器人生产商主要是ABB、库卡、安川、发那科等厂家,这些地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在珠三角设立分公司或通过代理公司专员到珠三角企业推广机器人产品。
来自德国的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业务代表小张日前在东莞一家服装企业推广全自动数控毛织机。据他说,过去,传统的毛织机每台都需一个工人操作,而他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数控毛织机只需一个人就能够操作二十台毛织机,他此行到东莞几家服装厂推销,几天时间就拿到数十台毛织机的订单。
日前,来自河北保定景欣实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庆红刚从佛山一个企业返回。对这次广东之行,郑庆红喜形于色,他们刚刚和一个生产五金产品的厂家签订了他们工厂研发的坐标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及专用自动化设备定单,公司已经决定下月在广州设立分部。
4政府工程
“机器换人”也成了政府项目,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政府近期就纷纷出台政策扶持。
对何启文而言,最近值得开心的事情是,东莞当地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企业机器换人。
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调研发现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投入较大,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业不一定具备资金实力。“‘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的更新,也需要提供软件的个性化定制,还需要相应地提高员工素质,需要有足够的技工和研发人员提供支撑。”
今年6月25日,东莞审议通过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到2016年争取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力争推动全市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
在珠三角,不止东莞把“机器换人”列为政府项目。7月18日,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在当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就表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山市政府将拿出专门资金支持企业“机器换人”,以更好地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员增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7月份,佛山顺德推出了“机器代人”计划。据《顺德“机器代人”计划》,顺德将推广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应用,鼓励家电、机械、家具、纺织服装、包装印刷、建材、五金照明、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制造型企业通过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更新技术装备和设备。顺德将在每个行业中选取不少于30家企业开展改造示范,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骨干企业补贴封顶设定至100万元。
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广州市出台的政策规定,采购租赁本市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整机,最高补贴3万/台,采购租赁成套设备按照10%补贴,整套设备累计补助额不超50万元。
5“用”推动“造”
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已提出或谋划建立机器人产业基地。
珠三角各地推进机器换人,目的可不止是“用”机器人,更希望的是通过“机器换人”带动当地“造机器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已提出或谋划建立机器人产业基地,。
东莞市6月25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20年达700亿元。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就是东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园。记者从东莞松山湖管委会了解到,该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各项工作已在稳步推进,基地将实行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
据了解,李泽湘孵化的大疆科技,作为全球顶尖的无人机飞控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商,已经与松山湖正式签约,将启动松山湖总部计划,建设全球研发和销售中心。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研发无人机等产品,2013年销售额已达8亿元,今年估计将达18亿。
顺德7月初发布的《“机器代人”计划》提出,通过计划推动区内制造企业加速采用工业机器人,同时又拉动区内机械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在5年内产值达到3000亿元,成为珠三角西岸机械装备产业带核心区。
据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统计,2013年深圳工业机器人产值已达200亿,机器人产业已初具规模。今年7月,深圳市进一步提出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广东省经信委2014年主要工作计划之一,就是“在珠三角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打造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并以此为依托争取再创建1-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
“一直以来,珠三角装备制造业都不强大,现在把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在我们特定的产业,是我们转型升级很大的一个契机和机遇,意义重大。”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介绍,从生产产品上升到生产装备,就站在了产业链的顶端,能够更加贴近核心技术。“这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这一跃做得好的话,那么我们制造业就非常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