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货物及服务净出口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为什么会出现外贸负拉动?对中国经济有怎样的影响?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张 翼 陈 恒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 鹏
本期嘉宾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 郑跃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1、“负拉动”:外贸作用降低了吗?
数据——今年上半年,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是-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记者:外贸出口,一向被称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上半年,外贸对GDP增长是负拉动0.2个百分点,请问如何看待负拉动?
张燕生:外贸对GDP增长的负拉动实际上已经延续了几年。2009年,外贸负拉动是37.4%,当年是GDP增长靠投资拉动87.6%和消费拉动49.8%;2011年,外贸是负拉动4.2%;2012年,是负拉动2.2%;2013年,是负拉动4.4%;今年上半年,外贸对GDP是负拉动0.2%。
外贸负拉动的原因非常简单,是由宏观理论和模型决定的。宏观理论定义外贸对GDP的贡献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减“进口”得出来的数据,也就是用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净出口来计算外贸对GDP增长的拉动。如果进口比较强劲,那么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就可能是负的,也就是说净拉动了世界经济,但不一定拉动了本国经济。所以外贸负拉动是GDP核算体系决定的。
同时,这种GDP的核算宏观经济模型不是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化形成一种新的分工方式,叫工序分工,也就是产品在中国完成,但80%以上的附加值是国外创造的,不构成对中国GDP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按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来看,存在外贸对GDP增长的负贡献。另一方面,如果用增加值来计算,外贸的作用还没有现在表现得那么高。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外贸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正在下降?
张燕生:不存在外贸对GDP的作用降低或提高的问题,只能说中国外贸增长方式正在转型。加工贸易的比重在持续下降,一般贸易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就是民营企业的比重在持续上升。同时,资本输出正在带动我国贸易的全球布局的新变化。
也就是说,外贸在GDP的比重下降并不等于外贸的贡献在下降。外贸的贡献将来可能是这样的,亚洲的一部分出口就是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贡献。按传统的外贸统计,这部分不统计在中国的外贸贡献上,但确确实实是中国企业的出口。在将来的并账和增加值的计算还是会并到中国企业的账上。贸易和投资的收益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将汇回中国。
梅新育:虽然如今的出口不能再像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但作为稳定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仍然至关重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战略任务,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增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的稳定仍需出口增长的稳定。
2、国际资本+中国农民工:旧模式能持续吗?
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下降了0.6个百分点,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了0.9和2.4个百分点。
记者: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主要市场的份额下降。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郑跃声:传统密集型制造业正从我国向周边国家转移,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有所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74亿美元,下降了1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报告,在本轮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制造业不仅得以较快恢复,而且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流将对我国的相关产业和外贸形成一定的冲击。
记者:外贸面临的形势严峻,有些人对前景不太乐观,应该怎么看?
张燕生:对于外贸的现状没有什么可悲观的。哪里有市场,企业的资本就会到哪里去。中国持续35年的传统外贸方式正在终结。过去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各占半壁江山。现在用“国际资本+中国农民工”结合的加工贸易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这部分贸易订单和企业正在对外转移。政府、企业都要直面这种变化,顺势而为。
梅新育:发达国家市场复苏不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变量大,是影响下半年出口的最大不利因素。有出口企业反映,新兴市场经济的不景气令订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较大,导致外商采购成本增加,也影响到企业利润。可以说,未来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占中国出口增量超过40%的新兴经济体。
过去几十年的外贸增长模式已告一段落,新的模式正在形成。这其中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处于合理区间内,将是外贸调结构转方式的黄金时期。去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贸进出口达到4万亿美元,但是中国外贸仍然大而不强。归根结底,粗放的增长已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所以对于目前中国的贸易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3、中国外贸:新亮点哪里找?
数据——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1.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8.2%,高于全年出口增长7.5%的预期目标。其中,民营企业表现相当活跃。
记者:在采访中,我发现各种要素成本的攀升使一些外贸企业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不是普遍现象?
郑跃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10多个省市相继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约为14%。此外,我国出口企业融资、土地、原材料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的约束也在不断地加大,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严格,我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有不断削弱的趋势。今年6月份,我们对近2000家企业调查问卷显示,有61%的企业认为当前出口的综合成本在增加,有65.2%的企业反映劳动力的成本在增加。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外贸发展的措施,请问持续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张燕生:目前企业面临脱胎换骨的转型,确实很困难,缺技术,转型的新技术来源也没有;缺人才,缺渠道、品牌、售后服务;缺资金,缺转型的经验和能力。怎么办?
我认为,不能仅仅靠市场,因为市场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还没有看到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市场实现企业转型的。也不能仅仅靠企业,企业做不到也没能力。如何走出转型阵痛期,企业是非常需要帮助的。国际上有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无论是台湾的工研院还是德国的富兰克林协会,都在本地区和本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时期,给予技术、研发和人员的大量支持。
同时必须强调,中国的生产企业或外贸企业,都确确实实面临着告别过去的旧模式,探索未来新模式的脱胎换骨的转型之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出台的扶持政策不合适,表面看起来是在帮助外贸企业,但有可能是在帮助“僵尸”企业,有可能帮的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的外贸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在帮助落后,而不是帮助先进。
梅新育:近两年来,包括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及上海自贸区的试运行等在内,新型的贸易业态发展和提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这有利于出口直接切入目标市场国流通环节,削弱外国中间商的市场控制力,从而提升出口效益。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跃生: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速适度降低,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我国对外贸易已开始呈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态势,外贸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渐趋协调等利好因素已经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平:今后,我国外贸会逐渐稳步恢复,稳步地消除过去的不利因素。外贸对于经济增长仍然起支撑作用,但不可能像入世时那样出口总量三年翻一番。对外贸增速要以平常心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