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李宁公司要转型,由最初的批发转型为零售和直销,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公司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吗?第二,公司的品牌定位是否清晰?第三,门店重新布局和渠道重建是否完成?
据悉,连续两年在亏损中挣扎的李宁仍未走出这个漩涡。8月14日,运动品牌李宁发布2014年半年报,财报显示,李宁上半年实现收入3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0%,毛利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10.51%。但亏损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净减少3.71亿元。 对于亏损,财报给出的解释是,大量存货、呆账拨备和人力成本是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
李宁集团执行副总裁金珍君对媒体表示,李宁变革需要3-4年,前两年是清库存回流现金,目前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可是,截至6月份的存货显示,金珍君所谓的“基本完成”似乎并不乐观。李宁存货较去年末的9.42亿元增至目前的10.89亿元。而统计显示,李宁公司库存在2011年就达到11.33亿元。三年过去,李宁公司的库存依然没有大幅下降。而来自媒体的报道,却是旧库存下降了38% ,孰是孰非呢?
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分析李宁公司,假设清库存工作做的非常完美,这是否能拯救李宁?波哥对此并不乐观!
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李宁在奥体中心上空的惊艳亮相,为李宁品牌做了一个完美的广告,李宁的零售店铺也进入了扩张的快车道。记得2010年我去外地调研,苏州一条商业街就有好几家李宁专卖店。谁能想到,没过几年李宁居然落得清库存的下场。
现在李宁公司要转型,由最初的批发转型为零售和直销,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公司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吗?第二,公司的品牌定位是否清晰?第三,门店重新布局和渠道重建是否完成?
首先谈一下人才问题。李宁公司近两年流失了一大批人员。以波哥的经验来分析,一般公司流失的都是好的员工,人才的流失是一个公司走向衰落的前兆,李宁公司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来应对未来的转型吗?
第二,公司的品牌到底是怎么定位的?当年李宁大张旗鼓地更换Logo,目的明确吗?产品定位90后,90后知道吗?如果你的产品价格和国际著名品牌相当,但是质量和品牌认知度却不如人家,哪个消费者会为你的产品买单?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为90后设计,可惜人家90后压根不买你的账,这种品牌定位就比较悲催。所以,前几年产品积压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宁品牌借助李宁本身的影响力,无疑已经超过了其它国内运动品牌,但是面对今天的尴尬局面,恐怕是年过半百的李宁没有想到的。加强创新,差异化竞争,这些大道理谁都会说,问题是谁来执行?这其实是国内企业的通病。我们在没练好内功的前提下,就盲目去扩大市场,反而遭到了市场的惩罚。
我过去曾写过一篇文章,主题就是一万条小木船拼在一起也不是航空母舰。一个公司打造品牌,不是简简单单的扩张门店。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再次转型只能算重复过去失败的故事。
第三,关于门店布局,这其实是牵涉到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在我看来,门店布局只是形式,不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根本。如果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你用什么方式销售反而不是很重要了。李宁力推直营,在我看来这不见得是一步妙棋,反而有可能会成为库存积压之后的新问题,比如随之产生的营销成本增加,库存管理,市场反应力降低等。
我曾买过一套李宁运动服,确实也对李宁这个国产品牌寄予厚望。放眼国际,其实并没有几家超越耐克和阿迪的运动品牌。李宁要想比肩他们,除了雄心壮志以外,更多的是加强内功的修炼。这个阵痛期不是三五年能完成的,但李宁必须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