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国生产力增长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变为负值,这突显出近来为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而进行种种改革的不足之处。
这就是说,尽管人工、能源、信贷和房地产成本急剧上涨,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般的中国企业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反而减少。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典型迹象,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曾经面临这个问题。
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经济谘商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经济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报告的作者伍晓鹰表示,“研究有力地暗示,过度建设、产能过剩,以及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进入’民营产业市场,已经愈发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自2008/09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愈发依赖国家引导的投资。在此同时,中国政府倾向采用渐进手法,对国企巨头及他们所倚赖的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未能带来彻底的改变。
与路透共享的该研究报告使用了新方法论来分析中国全要素生产力(TFP)。这个指标衡量经济的长期动态,检测一国总产出与全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之比。
该研究称,此前对中国TFP增速的预估值夸大了过去的表现,包括夸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中国TFP实际增速转为负值,从2001-2007年的均值3.3%下滑至2007-2012年的-0.9%。
这标志着自1971-1977年以来,生产力首次对增长构成拖累。
美国经济谘商会表示,尚未发现2012年阻碍生产力增长的任何要素有任何改善迹象。
其他基于官方数据的研究显示,生产力即便没有转负也已放缓增长。摩根大通分析师朱海斌周三在研究报告中采用另一套指标,亦显示中国生产力增速已经放缓。
他表示,令人惊讶的是,潜在增速下滑似乎主要是由于TFP的贡献减少--从2008年的3.2个百分点降至2013年的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