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服装产业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提升而发展起来。这几年,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定意义上也是随着产业集群地的转型升级而推进的。
正是这些产业集群,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产业集群地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服装节和交易会等活动。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活动有些跑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这些活动都以政府主动型偏多,即便是一些以市场为主导的交易会或服装节,其专业化和服务性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比如说,现在的很多产业集群举办的服装节或交易会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这和国际很不接轨,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展会一年举办两次非常正常,除非是相当专业和相当高端的交易会或服装节。还有,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其主展公司本身的专业性就不高,所以层次必然很难上去。而伴随着全球配置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越来越紧密,我们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也没能做到与国际同步。
可以说,现在很多产业集群地举办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一场改革。
具体怎样改?第一,要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第二,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这一平台应该从为产品交易服务向为产业配置服务转变。比如说,以前一提产业链就是从棉花开始讲到市场为止,但关于物流该怎么做?金融怎么做?电子商务怎么做?现在应该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被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
现在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对于各产业集群地来说,放弃是很可惜,但是又很难找到提升的有效办法。
很多地方服装节组委会,每年似乎就是为准备服装节和交易会而存在的,这一届服装节刚结束,不到一两个月,又要忙着筹备第二年的服装节。企业为了“面子”,这个服装节邀请了要去,那个再邀请还要去,奔波于各个服装节和交易会,显得焦头烂额。以至于现在有些企业不再愿意为别人“贴金”,不再去参加国内的各种服装节和交易会,而转向海外展会。虽然过去很多企业是靠着各地的展会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但现在企业长大了,这个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了。
所以,不能把服装节或交易会变成“鸡肋”,让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大市场,故展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有难度,但还是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