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灾害性天气频发、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滨州市棉花生产持续滑坡,从2004年的243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144.47万亩,11年间,种植面积共下降98.53万亩,同时,植棉产量、棉农收益都在明显下降,部分棉农纷纷改种粮食作物蔬菜苗木等,棉花困局亟待破题。
现在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由于今年没有重大自然灾害,棉花年景不错。惠民县桑落墅镇河北张村村民尹秋华告诉记者,她今年棉花种了不到二亩,今年天气旱点,做的棉桃不少,一般不旱不涝的时候五百来斤,现在就看收购价格了。
尹秋华所在的桑落墅镇曾经被称为“棉花窝”,之前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种棉花,而现在三万多亩地棉花只剩下了八千多亩。种棉花效益下降是棉花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桑落墅镇伙刘村村民刘宝军告诉记者,刨除种子、薄膜、肥料、农药等成本,如果不算人工的话,年景好能赚1000元左右,碰到涝灾台风等灾害天气,棉农有时候只能赚三四百甚至赔本。他往年种的多的时候能到20多亩,去年还种了三亩地,今年一颗也没种,他表示,这两年光下涝雨,算不出经济账。
不仅仅收益下降,棉花生产耗时耗力也让很多棉农转战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或者蔬菜种植。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都实现了种播收一体化,机械化程度较高,棉花由于机械化采摘仍然不成熟,且地块都较小,田间管理人工耗费较多。而一个成年劳力一天工时大约100元,改种粮食作物外出打工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惠民县五谷丰农业特色良种示范推广基地负责人张学民这些年棉花种育种面积从300多亩下降到五六十亩,棉种销售额从原来的70%下降到现在的30%,他说,现在种玉米小麦的多了,于是他也开始改育小麦种,由于农药主要是棉花用量多,所以 农药销量也下降了。而小麦打一两次药就行,拌种之后基本上不用打药了。
近十年来,植棉效益低且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农民一般是在土地盐碱程度较高或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种植棉花,棉花的地位一降再降。2014年,滨州市棉花播种面积144.47万亩,较上年降幅近10%,总产也从2004年的19.8万吨下降到去年的9.7万吨,降幅达51%.棉农收益从2004年的300元/亩下降到2013年的265元/亩。近十年来,植棉效益仅2010年植棉效益高于种粮效益。滨州市农业局棉花站站长刘明云告诉记者,受国家调控政策及植棉效益下降影响,未来五年,滨州市植棉逐步向北部淡水资源较差和中、重度盐碱地宜棉县区无棣、沾化、滨城和博兴等县区转移,且面积进一步下滑。下一步,滨州将着力推动棉花种植规模化经营和全程机械化操作,推广适宜机采棉和抗虫棉种。